摘 要:黃河流域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礎工業基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我們要深刻領會美麗中國建設的重大意義,正確認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加強科技創新、強化示范引領等措施,書寫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黃河篇章,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關鍵詞:黃河流域 生態保護 高質量發展 美麗中國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深刻領會美麗中國建設的重大意義
2024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系統部署,是指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意見》提出了美麗中國建設的主要目標、重大任務和重大改革舉措,對于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具有重大意義。
美麗中國建設的地位更加突出。《意見》指出,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強調把美麗中國建設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標定了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歷史方位,標志著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美麗中國建設的節點更加明確。《意見》共包含10個方面33條,明確了分三個階段全面建成美麗中國,分別是到2027年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美麗中國全面建成。聚焦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提出三個階段生態環境治理路徑,即“十四五”深入攻堅,實現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十五五”鞏固拓展,實現生態環境全面改善;“十六五”整體提升,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經過三個五年的努力,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實現從量變到質變。
美麗中國建設的任務更加具體。《意見》對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路徑、重點任務和重大政策都提出了細化方案。系統提出了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守牢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打造美麗中國建設示范樣板、開展美麗中國建設全民行動、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7個方面的重點任務,把美麗中國建設的路線圖變成了施工圖,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基本遵循。
正確認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
近年來,經過持續不斷地努力,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然而,與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要求相比,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環境質量、發展質量、治理水平仍有待提升。
綠色低碳發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意見》要求,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加快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等全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然而,黃河流域內部經濟發展水平差別較大,整體發展不平衡,黃河上中游7省區是發展不充分的地區,同東部地區及長江流域相比存在明顯差距。沿黃各省區產業存在倚能倚重、低質低效問題突出,以能源化工、原材料、農牧業等為主導的特征明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緩慢,內生動力不足,缺乏有較強競爭力的新興產業集群。支撐高質量發展的人才資金外流嚴重,要素資源比較缺乏。
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果尚不穩固并存在較大生態環境風險。《意見》要求,堅持要素統籌和城鄉融合,一體開展“美麗系列”建設工作,實現全方位提升。與此相比,黃河干支流水質改善不同步,部分支流仍存在劣V類水質的斷面,生態流量保障程度偏低,部分支流在非汛期斷流常態化;風險企業沿黃河及支流上游集中,流域結構性布局導致水環境風險突出;固體廢物產生量大且綜合利用處置水平不高,存在隱蔽性泄漏風險,生態環境安全隱患較大;源頭區草地保護修復、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及國土綠化成果尚不穩固;河流廊道和生物多樣性維持功能降低,帶來水生生物多樣性退化,魚類群落同質化等問題;新的水沙變化形勢下的流域水生態環境演變和影響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科技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是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支撐,《意見》提出到2035年,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然而,黃河流域的科學技術水平發展整體相對滯后,科技創新活力與科研成果轉化效率亟待提升,技術支撐體系尚需完善,生態環境治理的科技含量不足;環境基礎設施欠賬較多,雨污管網建設尚不健全,收集處理能力有待提升,現有處理設施對中上游“高、寒、旱”特殊氣候條件的適應性有待提高;在環境治理過程中政策和法治手段的運用尚顯不足,缺乏有效的正向激勵措施,依法治污的意識和水平亟待加強;此外,流域水環境質量標準、再生水利用標準、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標準等標準規范體系尚不完善,尚不能滿足差異化精細化管理的迫切需求。
多措并舉推進美麗黃河建設
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以生態保護為前提優化調整區域經濟和生產力布局。一是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原則,優化流域高耗水行業布局和規模,引導寧蒙灌區、汾渭平原等種植業結構調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二是嚴守“三線一單”,以減污降碳協同優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提升產業綠色低碳水平;三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深刻認識黃河流域區域差異特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充分考慮區域差異,統籌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科學制定差別化的分區分類保護和治理措施。一是以黃河重點支流為主戰場打好碧水保衛戰,加強重點區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強化汛期污染治理,加強重點行業和主要工業集聚區水污染治理。二是構建從源頭到河口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加強源頭區退化草原治理,增強中游水土保持能力,建設黃河下游綠色生態走廊,全面修復三角洲河口濕地,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多樣性、持續性。三是加強黃河干流水量統一調度,建立健全干支流生態流量監測預警機制,保障河道基本生態流量和入海水量。四是加強再生水、礦井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和政策引導,推動非常規水資源因地制宜用于生態補水、景觀用水和工農業用水,提高非常規水資源利用效率。五是推進大宗工業固廢精細化管理,分級分類整治,在符合環境質量標準和要求前提下,拓寬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渠道。
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推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完善政策法規,補齊標準短板,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方位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是堅持激勵約束并重,打好財稅、金融、價格等政策組合拳,增強各方生態保護的內生動力。二是實施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重大工程,并推動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向中小城市和縣域傾斜。三是強化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制度建設,加強依法治污監督,提升生態環境執法效能。四是加強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全面提升生態環境監測水平。五是根據區域特點差別化制定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標準等系列標準規范,發揮標準在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基礎性、引領性作用,以標準支撐黃河流域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加強科技創新引領,提高科學治污和智慧管理水平。補齊黃河治理短板,依靠科技創新是關鍵。一是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開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重大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究,增強技術、產品、裝備等供給能力。二是建設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大科學裝置和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創新平臺,提高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三是推動建設黃河生態環境數據中心,構建暢通高效生態環境數據共享交換系統,統籌流域數據資源,加大數據共享力度,強化數據挖掘應用,提升生態安全風險預測預警和復雜環境問題模擬、推演與智慧決策支撐能力。
強化示范創建引領,打造美麗黃河樣板。打造形成一批示范樣板,在美麗中國建設進程中發揮先行探索、示范引領作用。一是以綠色低碳、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為導向,建設新時代美麗城市。二是積極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深入開展黃河流域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建設清潔宜居美麗鄉村。三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建設,推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生態工業園區、有機產品基地建設,持續推廣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美麗黃河建設與幸福黃河愿景的實現任重道遠,我們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持續奮斗、久久為功,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清水綠岸的美麗黃河,共繪幸福黃河的美好愿景。
【本文作者為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研究中心主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 》,《人民日報》,2024年1月12日,第1版。
[2]《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人民日報》,2021年10月9日,第1版。
責編:馮一帆/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