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最大限度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司法局創新舉措、健全機制、打造品牌,全面落實全縣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攻堅專項行動,杜絕風險隱患,預防個人極端案事件發生,助力臺安筑牢平安穩定“生命線”。
打造“三個調解品牌”。一是打造“隨排隨調”促解紛品牌。為使全領域矛盾糾紛排查無死角,3月1日以來,各司法所逐村走訪,并組織轄區內各級人民調解組織和170個“村(居)民評理說事點”積極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行動,通過坐炕頭、蹲街頭、轉地頭、巡村頭,與群眾特別是矯正人員、安置幫教對象拉家常、聊難事、嘮愁事,并逐戶逐人發放調查問卷,了解他們生產生活現狀、各類矛盾糾紛情況、村內治安穩定等情況,緊盯矛盾問題關鍵點、查找癥結突破口,促進矛盾糾紛隨排查隨調解。二是打造“吹哨聯動”促事結品牌。嚴格落實矛盾糾紛化解首問負責制,對于上門的糾紛案件中司法所調解未果的重點案件,堅持以時不我待的精神,第一時間邀請鎮街黨(工)委、派出所、律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所、法庭等多部門進行聯合調解,以“一家吹哨,多家報道”的工作模式,產生“1+1>2”的效果,筑牢矛盾糾紛調解“最后一道防線”。桑林鎮司法所成功調解一起涉及婚姻糾紛案件,總結的《多方調解說和 緣盡好聚好散》經驗做法在省級媒體刊發。三是打造“案例分析”促和諧品牌。為實現信息共享、經驗共鑒、共進共勉,定期組織召開矛盾糾紛形勢分析會,各司法所之間交流調解經驗,深度剖析案例,結合重要時間節點矛盾多發等情況,綜合研判當前社會面整體形勢,把控矛盾糾紛風險隱患,做到第一時間發出預警,抓早抓小抓源頭,有效減少同一類案件發生。同時,強化對各司法所調度督導,發現問題限期整改,助力保障臺安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搭建“三個精度普法平臺”。一是搭建“以案釋法”平臺。利用雷鋒紀念日、婦女節、消費者權益日、國家安全日、政務公開日、“民法典宣傳月”“平安月”等關鍵時間節點,邀請律師、法律工作者、法律明白人、法援中心工作者、法治副校長,深入鄉鎮、農村、社區、園區、企業、學校、教堂、超市、法治廣場等開展法治講座,講解法律知識30余場次,通過鮮活的案例及現場問答提升群眾學習實效。二是搭建“實物普法”平臺。加大普法資金投入力度,印制法律知識相關書籍、宣傳資料、普法條幅、普法手提袋10000余件,通過普法志愿者將其發至群眾手中。制作“民法相伴 典亮生活”普法T恤150件,發至2個廣場舞隊,借廣場舞之“風”揚法治宣傳之“帆”。制作發放“學習民法典·解讀民法典·護航青少年”拉紙筆1000支,通過拉紙中反校園欺凌方面法律知識宣傳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識。三是搭建“法治展示”平臺。在“臺安普法”微信公眾號開設《八五普法》《以案普法》《要聞》《關注》專欄,每天推送各類法律法規、典型案例、國家大政方針,常態化組織開展“齊參與”法律知識專項答題。并將總結提煉的臺安司法行政系統在人民調解、執法監督、法治宣傳等方面工作的好經驗做法以及自制的《反家庭暴力法》《反校園欺凌》《<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短視頻在“臺安普法”公眾號上進行宣傳。
健全“三項常態長效制度”。一是健全“以案定補”制度。為充分調動各類人民調解組織和廣大人民調解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制定完善《關于臺安縣人民調解案件補貼經費的實施方案》,對口頭調解糾紛、一般調解糾紛和疑難復雜調解糾紛、重大調解糾紛共4類案件,經評審小組集體評定后,按標準發放補貼資金,切實把人民調解“以案定補”制度落實到位。二是健全人民調解培訓制度。為進一步提升基層司法行政工作人員、法律明白人、人民調解員履職能力和業務水平,依托遠程視頻調解系統,每月組織參加“全省基層司法行政工作大講堂”“法律明白人普法大講堂”。縣司法局每月組織各鎮街人民調解員培訓,各司法所自行組織所屬鎮街人民調解員培訓,組織人民調解員、評理說事員等一線工作人員進行現場交流,講授人民調解具體工作技巧,切實提升人民調解工作質量和水平。三是建立矛排化解常態化制度。為使年內不發生因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不到位而引發的個人極端案(事)件,在“婚戀家庭矛盾糾紛百日攻堅專項行動”結束后,在重要時間節點繼續開展常態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確保對社區矯正人員、安置幫教人員全覆蓋、滾動式排查,緊盯家庭、鄰里、婚姻、土地承包、房屋土地征收補償等重點領域,緊盯各類異常苗頭信號,切實提高風險預警預防能力,強化工作聯動、力量整合,提升矛盾糾紛化解效能。(臺安縣司法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