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不斷推進“三農”工作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持續寫好“農業、農民、農村”新文章。
黨建引領賦能,激發鄉村發展“新引擎”。強化落實“三會一課”“固定黨日+”、組織生活會、談心談話等制度,抓實理論學習和實踐培訓,著力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積極拓寬黨組織領導下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范圍和途徑,用好村級道德評議委員會、紅白理事會、矛盾糾紛調解委員會等群眾性自治組織,著力構建“人人參與、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
人才引育并舉,匯聚人才振興“新活力”。深入實施村黨組織帶頭人后備力量培育儲備行動,擇優儲備村級后備人才,全覆蓋組織培訓。推行“1+N”導師幫帶工作機制,通過“親手教”“現場練”“集中訓”等方式,大力實施“學歷提升”計劃。落實待遇保障、關心關愛等機制,幫助村后備干部快速熟悉村情事務、提升能力素質,激勵村干部在鄉村全面振興一線干事創業、擔當作為。
升級特色產業,繪就產業振興“新藍圖”。一方面,做好“土特產”文章。挖掘“土”的資源,充分用好農耕文化、紅色文化與可開發的鄉土資源等優勢資源;放大“特”的優勢,結合鎮情村情,因地制宜找路子,分析市場需求,打造特色農業品牌;提高“產”的效益,要從發展產品向發展產業轉變,從發展第一產業向一二三產業融合轉變,走現代化、高品質發展路子。另一方面,做好“抱團發展”文章。突破行政村界限壁壘,思索“一核N帶N片”產業發展,圍繞資源優勢、特色產業開展“聯村共建”,統籌地域相鄰、資源相連、產業相近的行政村,實現高效聯動發展。
提升治理效能,描繪生態宜居“新畫卷”。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力提升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圍繞“路整平、地掃凈、服務好、治污染、面貌新”目標,實施交通補短、環境整治、風貌改造、服務高效等行動,著力提升場鎮建設管理服務水平。創新治理新模式,深入實施鄉村治理清單制、積分制、不良風氣整治,推動鄉村自治、法治、德治一體化發展,引導村民積極踐行村規民約,弘揚文明新風。(資陽市安岳縣興隆鎮人民政府 周建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