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省萬安縣堅持鄉村建設“塑形”、產業發展“強筋”、鄉村治理“鑄魂”的“內外兼修”和美鄉村建設發展理念,奮力繪就景美、業旺、人和“形神兼備”的“四融一共”和美鄉村新畫卷。
鄉村建設“塑形”,讓鄉村更宜居。一是“點上開花”示范引領。按照片區化、分級化、分類化的建設思路,梯次推進和美鄉村建設。規劃打造了韶口至五豐沿線市級“四融一共”和美鄉村示范帶,培育百嘉鎮“四融一共”示范鄉鎮和芙蓉鎮全域美麗宜居示范鄉鎮,完成百嘉老街七街等4個“四融一共”先行村和高陂泗源棟頭等10個美麗宜居村莊建設任務。按照美麗庭院示范創建標準,截至目前,完成美麗庭院創建2269個,占當年計劃數的104.6%。二是“面上結果”全域發展。結合“四融一共”編制多規合一村莊規劃,所有行政村響應“村級六個一”比拼活動,每年建設一個美麗宜居村點,同時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圍繞“五清四拆”開展村莊清潔、路域環境專項整治等集中攻堅行動,統籌推進村容村貌提升、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黑臭水體治理、畜禽糞污治理等重點工作。持續加強“5G+”長效管護平臺運維監管,全面推廣加載5G長效二維碼的“門前三包”牌,平臺累計關注數達到14.7萬個,年內已處理平臺事件3941件,累計處理上報事件12276件,事件處理好評率達99.83%,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精準化、長效化、常態化。
產業發展“強筋”,讓鄉村更宜業。一是深化品牌建設增效益。扎實融入“井岡山”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提升行動,堅持規模化拓產量。圍繞富硒大米、井岡蜜柚、臍橙、生態魚養殖等產業提質增效。堅持標準化建基地,以標準化為抓手,推動各基地在規模、品質、技術等方面實現統一。全縣井岡山區域公用品牌授權企業達25家,加入市綠促會企業37家;全縣獲批“井岡山”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標準化基地 6個,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5個、果品出口備案基地1個、省級物聯網示范基地3個,獲評富硒大米標準化生產國家級示范區、臍橙標準化生產國家級示范區等。堅持品牌化促營銷,全力抓好農產品產銷對接,“井岡山”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農產品年銷售額完成 4.62億元,全縣電商平臺農產品銷售額突破1.45億元;入駐高端商超、餐企產品34 款,數量居全市第一。二是強化“外引內培”延鏈條。堅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導向,促進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立足富硒稻米、井岡蜜柚、油料、蔬菜、茶葉、生態魚等優勢特色產業,緊盯粵港澳、長三角等重點地區開展農業招商38次,今年1—7月份,已完成11個農業簽約項目,其中6個為億元以上項目,項目進資率名列全市前茅。萬安縣持續堅持以工業化理念、產業鏈思維發展農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高效益的“香餑餑”。
三源治理“鑄魂”,讓鄉村更和美。積極探索推行和美鄉村心源、事源、民源“三源”融合治理模式,把農村建成農民訴有所求、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園。一是傳承基因植“心源”。以縣委宣講團和縣委黨校講師團為骨干,以《萬安紅色故事集》《天下萬安》《鐵血萬安》《八十農民上井岡》等本土紅色故事為素材,吸納黨史專家、好人模范、“五老”人員、鄉賢能人等,篩選445人組建縣、鄉、村三級18支“紅話筒”宣講隊伍,讓紅色文化更好地走入基層。打造“十八灘文化講壇”品牌,聘請本地黨史專家、文化專家和理論工作者深入機關、學校、農村、社區講述萬安革命歷史,作為萬安紅色文化展示平臺,創新傳承方式,打造傳承品牌,強化傳承實效。二是訴源治理解“事源”。積極探索推行“143+N”訴源治理工作機制,有效整合資源力量,把維穩觸角延伸到基層“神經末梢”,在與群眾“零距離”接觸中給矛盾糾紛“摘芽拔根”,有效推進了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前端調處、多元化解,努力實現農村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最初狀態、最低成本、最快效率、最和諧結果“四最”目標,打通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最后一公里”,實現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三是除弊革新正“民源”。堅持把移風易俗作為加強鄉風文明建設重要抓手,打造鄉風文明示范點,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制定出臺《萬安縣推進移風易俗鄉風文明三年專項行動計劃》,針對“高價彩禮、厚葬薄養、大操大辦、打牌賭博、封建迷信”五個主題,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依托,結合當地實際打造鄉風文明示范點。通過制定完善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制度章程,助力形成群眾自我管理、自覺踐行移風易俗的長效機制。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等各類陣地,定期組織開展各類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同時,常態化開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身邊好人”“好公婆”“好兒媳”等先進典型評選推薦,利用多種形式宣傳鄉風文明先進典型的向善、向美、向上精神。
目前,萬安縣已成功打造鄉風文明示范點33個,組織開展移風易俗主題文明實踐宣傳活動800余場,發放宣傳冊、倡議書8萬余份;潞田鎮東村村獲評江西省鄉村治理示范村,澗田鄉曉東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萬安縣農業農村局 郭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