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斌(右)和團隊成員在測試半導體激光器。北京工業大學供圖
2020年5月,科技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全國40所高校院所被納入試點范圍,北京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北工大”)位列其中。
如今4年過去,北工大的賦權改革試點進展如何?科技成果轉化的成效怎樣?記者進行了探訪。
以賦權改革為抓手,解除束縛創新創業的“細繩子”
賦權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環節。北工大技術轉移中心、北工大國家大學科技園常務副主任閆健卓解釋:“高校專利絕大多數都是職務發明,專利證書上的所有權人是學校,科研人員只是發明人或成果完成人,并非權益所有人。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如果專利作價入股,企業未來分紅給發明人時會遇到障礙。此外,由于所有權不清晰,企業融資等也可能遇到困難,不利于長遠發展。”
以賦權改革為抓手,北工大先后制定了《北京工業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試行)》《北京工業大學校屬技術轉移服務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細則》等文件,明確了“先賦權后轉化”,即先賦予成果完成人知識產權的所有權,學校與成果完成人再以知識產權共同作價入股的方式,進行轉化。
該校研究員秦文斌便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
半導體激光器在工業、醫療、照明、通信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秦文斌所在的北工大先進半導體光電技術研究所,長期致力于高功率半導體激光技術研發,相繼突破多項關鍵技術。
作為半導體激光器成果轉化項目負責人,秦文斌帶領團隊做出了樣機,嘗試小批量生產。但他深知,要想更好地為產業服務,必須實現規模化生產,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優化、迭代產品。
學校的賦權改革新舉措,消除了秦文斌對成果轉化的后顧之憂。2021年9至12月,秦文斌團隊的11項激光技術先后完成了專利評估、賦權變更與作價入股,團隊與學校共同成立了北京工大亞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團隊占所有權的85%,學校占15%。由于產權結構清晰,公司很快獲得天使輪投資,入駐位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北工大科技園大廈。
“公司一期建設年產能200臺(套)激光器,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秦文斌介紹,“二期產能規劃正在加緊推進,預計未來1到2年,激光器年產能將突破1000臺(套)。”
這個項目是北工大賦權改革的首例。以推動該項目落地為契機,北工大全面梳理相關配套政策,解除束縛創新創業的“細繩子”。
為統籌協調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北工大成立了由校長任組長的成果轉化(知識產權)工作小組。今年7月,學校還成立了新機構——北工大技術轉移中心、北工大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工大技術轉移中心、北工大國家大學科技園服務部主任殷曉強全程參與了賦權改革配套文件制定,他告訴記者,為保障賦權轉化落地,學校配套文件就出臺了21項。
完善的全鏈條政策體系,為成果轉化合規實施提供了制度保障,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業熱情。閆健卓說,目前學校有10多個項目正在走賦權改革流程。
以校地企協同為依托,“一站式”服務推進有組織轉化
走進北工大朝陽人工智能產教融合基地——山河灣谷創新區,記者看到,該校無損檢測與評價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王賢賢、寧夢帥正操作多功能微磁力學性能檢測儀測試樣品。“10臺檢測儀即將一次性交付用戶,對我們來說是重大突破。”王賢賢說。
測量零部件力學性能、判斷產品是否達標,傳統方法靠抽樣做破壞性測試,不僅存在漏檢風險,也增加生產企業成本。用磁學方法做無損檢測的技術,過去掌握在國外少數企業手中。
在讀碩士研究生期間,王賢賢、寧夢帥等就嘗試研發多功能微磁力學性能檢測儀。2021年做出樣機后,他倆萌生了辦企業、做轉化的念頭。2023年,他們成立了北京磁幀量儀科技有限公司。由于沒有資金租用辦公場所,他們就在學校的實驗室與來訪的客戶交流。
“學校實驗室面積小,難以規劃建設專門的儀器生產線,帶客戶到這里談業務,總給人‘小作坊’的感覺。”寧夢帥說,“看樣機,用戶都覺得我們的產品好,但由于擔心產品質量難以保障,一直下不了決心購買、使用。”
2023年10月,他們得知,學校與北京市朝陽區合作籌建山河灣谷創新區。經過多輪評測和申報答辯,他們的創業項目得到創新區認可,得以入駐并享受創業扶持政策優惠。
為什么要建設山河灣谷創新區?閆健卓介紹,這是北工大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探索。“朝陽區有加強科技創新產業布局的意愿,學校有科技成果落地需求,屬于優勢互補。”
閆健卓說,在學校做轉化,科研人員與市場對接比較“零散”;建設山河灣谷創新區,以成建制方式組織科研團隊與市場對接,在服務區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同時,因地制宜探索校地企協同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新生態。
在山河灣谷創新區,已有不少科研創業團隊陸續入駐。“聚焦人工智能、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等前沿技術,我們遴選了43個團隊,今年8月底將完成入駐。”山河灣谷創新區建設辦公室主任劉秀成說。
山河灣谷創新區提供的不只是空間。劉秀成介紹,創新區將提供從公司注冊、財稅管理、技術評測與產品設計、知識產權運營到融資對接等服務,還有專門的技術經理人提供幫助。
得益于“一站式”服務機制,王賢賢的公司順利找到了客戶。“作為初創型小微企業,我們沒有自己的銷售網絡,不容易得到用戶信任。多虧了山河灣谷創新區,我們對接上了行業領軍企業,產品很快打開了市場。”王賢賢說。
“我們希望通過山河灣谷創新區的建設,探索出一套適配區域經濟發展、成熟高效的工作機制和運營模式,為校地企協作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打樣’。”劉秀成說。
以轉化平臺為紐帶,探索產學研深度融合新模式
今年暑假,北工大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副教授紀姝婷沒閑著,經常往返于學校實驗室和北京智同精密傳動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京智同”)的研發生產基地。
2023年4月,北工大舉辦首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促進大會,與會企業發布技術攻關榜單,由北工大科研人員“揭榜”。紀姝婷團隊與北京智同成功對接,合作研發生產擺線齒輪加工機床。
紀姝婷說,大負載工業機器人往往需要負重50公斤以上,其“肘關節”必須要用到RV減速器。RV減速器需要高精度的擺線齒輪,但由于缺乏高精度的加工刀具,國產機床生產不出高質量的擺線齒輪。
紀姝婷團隊與北京智同合作,成功研制出加工擺線齒輪的刀具,并依托國產機床,建立了高精度擺線齒輪加工工藝。該技術將高精密擺線齒輪的生產效率提高了2至3倍,生產成本減至1/3。目前,北京智同已將該技術投入應用,提升了國產RV減速器的產品競爭力。
為何要辦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促進大會?“高校科技成果豐富,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北工大黨委書記姜澤廷說,學校主動對接產業需求,打開校門,把企業請進來,了解、使用北工大的專利,推動更多科技成果應用落地。
根據規定,科研人員與企業合作,學校要按技術轉讓費的10%收取管理費。為提升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促進大會上的“揭榜掛帥”項目,北工大免收管理費。
為鼓勵企業使用學校專利成果,北工大還推出了“先使用后付費”的舉措,由學校篩選出部分待轉化專利,讓小微企業先免費使用,轉化成功后再按約定支付專利許可費。
基于做成果轉化對接平臺的經驗,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北工大主辦論壇首次設立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大會,并攜手118家高校,集中展示了480項科技成果。
“未來,北工大將通過舉辦科促會等方式,繼續探索‘高校搭臺、科技唱戲、企業主體、政府統籌、加強轉化’的新模式,促進科技成果投入轉化應用,著力塑造高校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姜澤廷說。
原標題:賦權改革、校地企協同、搭建平臺,北京工業大學——讓更多科技成果投入轉化應用(科技視點·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