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文化遺產作為人類在與自然長期相處中創造的、世代傳承并賴以生存的文化遺產內容,其中蘊含的農耕智慧、農技農藝經驗、生態觀念對于當今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價值。數字化背景下加快農業文化遺產傳承,有助于推進農業文化遺產資源的數字化轉化、激發農業文化遺產內在活力。運用現代化手段把“靜態農業遺產”轉化為“動態農業遺產”,更加充分地發揮數字技術的“放、疊、倍”作用,更好實現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
【關鍵詞】農業文化遺產 傳承 農耕文明 沉浸體驗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連續出臺12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持續對“三農”工作進行擘畫,其既一脈相承又及時因應時勢變化提出新要求,是我們深入研究和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遵循。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強化農業文化遺產、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和保護利用,實施鄉村文物保護工程。從絕對數量看,截至2023年11月,我國獲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的數量位居世界首位,形成了涵蓋多種農牧業物種和各類農業生態類型的農業文化遺產體系,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資源。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構成,是人類在長期的農事活動過程中所發明創造、延續傳承的,具有人文價值、歷史價值、實用價值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綜合體系。農業文化遺產內容豐富,既包括傳統農業景觀,還包括農藝農技和農業歷史文化等,內容涵蓋了從物質文化到精神世界,從農業遺物到農耕文化等諸多范疇。作為人類農耕文化的精華所在,農業文化遺產體現出獨特的價值意蘊。運用現代化手段把“靜態農業遺產”轉化為“動態農業遺產”,更加充分地發揮數字技術的“放、疊、倍”作用,全面實現農業文化遺產的數字活態傳承。
所謂活態傳承,一方面要通過數字技術推進農業文化遺產資源的數字化轉化,使之能夠被永久存儲于相關設備中,然后再借助數字媒介使其以受大眾歡迎的各類信息形態來實現“活態化”呈現,這是農耕元素在當代技術條件下的深刻重構。促使傳統農業文明中的智慧滲透到現代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將博物館陳列展品、圖書文獻資料中的靜態知識轉化為當下農業領域行動的現實指導,實現在運用中繼承、在繼承中發展,并為農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融合開辟全新的空間。另一方面則要通過運用數字技術不斷激發農業文化遺產內在活力,實現農業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使農業知識為社會的各個方面服務,為不同的場景提供內容支撐。可以通過數字化過程科學合理配置農業資源,以此來推動農業文化遺產賦能現代農業發展,以不斷強化農業文化遺產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之間的聯系,讓農業文化遺產“活”在當下,造福于當下,進而實現農業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農業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面臨的困境
農業文化遺產品牌建設不足。一些地區在農業文化遺產數字活態傳承過程中,相關政府主管部門作用發揮不足:一是未從長遠發展的角度規劃品牌建設各方面的工作,對數字平臺這一推廣載體運用不足,導致當地的農業文化遺產未得到充分宣傳和推廣,受眾對其缺乏深入了解,未形成獨特的品牌形象。許多地區與農業文化遺產資源相關聯的特色農業產品雖然質量較高,但由于沒有品牌影響力,導致其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在品牌保護上未制定針對性舉措,導致市場上出現很多相似的仿制產品。二是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善,阻礙了農業文化遺產數字活態傳承的推進。目前,不少農村地區尚未搭建農業文化遺產地專屬數字信息共享平臺,導致本地區一些特色農業文化遺產資源信息無法全面實現數字化,甚至在一些偏遠地區,還存在支付手段單一、物流配送滯后和網絡覆蓋不足等問題,限制了對當地農業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推廣,導致農業文化遺產的弘揚和傳承未打開局面。
農業文化遺產數字化場景建設存在短板。農業文化遺產數字化場景建設不足主要體現在缺乏空間的宏大性和深刻的體驗性。當前全國各地的農業文化遺產普遍都是以傳統線下陳列和專人講解為主要展示方式,這已經無法跟上數字時代的發展趨勢,難以激起新一代年輕人的興趣。此外,雖然一些農業文化遺產展示場所搭建了數字化場景,如在線展覽、VR游覽等,然而由于技術限制難以對農業文化遺產的宏大景觀和復雜生態進行系統、全面展示。例如,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包括廣袤的農田、多樣的農作物和復雜的農業生態系統,但當前數字化場景建設不足,導致無法對其全貌進行完整呈現,不利于受眾產生身臨其境的觀賞感受。總之,在數字技術應用的約束下,許多宏大的農業文化景觀、生產場景難以有效呈現,受眾整體的體驗感不夠深刻,難以激發他們深入了解農業文化遺產發展歷史和文化背景的意愿。
農業文化遺產相關產業集群建設乏力。一些地區沒有充分發揮出農業文化遺產的品牌效應,尚未圍繞農業文化遺產資源打造產業集群,因而難以有效發揮農業文化遺產的獨特價值。雖然一些地區積極探索“農業文化遺產+”服務模式,但這些農業文化遺產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尚未形成成熟模式,服務內容過于落后且服務形式較為單一。如不少項目只是將線上營銷活動和線下營銷活動簡單組合起來,沒有真正將農業文化遺產品牌資源、內容資源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而這些項目的運作幾乎都是對農業文化遺產進行展示及營銷,缺乏與旅游、教育、金融、文化創意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另外,一些地區農業文化遺產垂直數字電商平臺與農業文化遺產關聯性產品數據庫的建設不完備,也極大地影響了“農業文化遺產+”產業集群的打造。農業文化遺產垂直數字電商平臺可以通過數字技術,跨越地理障礙,實現產業主體與全國乃至全球消費者的連接,并根據受眾需求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服務。可見,農業文化遺產垂直數字電商平臺能夠有效助力市場拓展,為“農業文化遺產+”模式下的產業集群提供更為便捷的市場進入渠道。因此,各地區要注重打造農業文化遺產垂直數字電商平臺,以有效推動“農業文化遺產+”產業集群的形成。
農業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的路徑
政府引導,強化品牌打造及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農業文化遺產傳承的引導作用,針對區域農業文化遺產現狀制定針對性發展措施,從根本上強化品牌意識。政府可以通過合理調度市場引入資金,著力建設本地區特色農產品品牌,同時注重動態監管和品牌保護,通過制定相關政策來傳承本地區的農業文化遺產。完善農產品品牌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完善相關標準,以保證品牌的規范執行和有序運行。另外,政府應鼓勵當地農民群體運用數字化信息手段宣傳和推廣農業文化遺產,采取多樣化手段以加大其品牌推廣力度,在全國范圍形成更具特色和市場影響力的農業文化遺產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在農業文化遺產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政府部門應給予更多支持和幫助,合理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現代化數字技術,優化資源配置,完善基礎設備設施,從而創新農業文化遺產的商業模式并豐富產業組織樣態。
場景建設,形成農業文化遺產沉浸體驗氛圍。利用農業文化遺產資源,打造更具沉浸感的數字化農業場景項目,不但能夠讓更多受眾在數字化場景中真正體驗到農業文化資源的魅力,還有利于相關農業品牌宣傳以及提升經濟效益。當前最為新興、備受大眾歡迎的農業文化遺產數字化場景主要有兩類:一是打造數字博物館技術場景。即借助現代化數字技術將傳統實體博物館轉變為以虛擬技術體系為支撐的虛擬博物館。具體而言,可依托數字技術為需要保存的對象構建數字“孿生體”,讓用戶直接通過音視頻、實體模擬、VR、AR等技術手段進行在線欣賞。在對農業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場景打造中,依托現代化數字技術可以全景展示出數字博物館中的各種遺產景觀,傳統村落、儺戲和傳統民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可以被永久保存下來,用戶只需登錄賬號即可隨時查看相關內容。二是空間場景重構技術場景。與數字博物館技術不同,作為實現文化遺產空間場景可視化的關鍵技術,其可以將復雜、龐大的文化景觀、社會生產場景等進行虛擬呈現,在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傳承領域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在技術層面,它主要依賴于三維地理信息數據采集和三維模型構建等。為了實現農業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應積極引入空間場景重構技術,積極運用增強現實技術、三維激光掃描、正射影像技術、微波光子技術等手段,構建和重現復雜的三維場景模型。基于上述數字技術加持所呈現的虛擬景觀,能夠真實全面地反映出農業文化遺產中所蘊含的人地關系、生態智慧和地域系統知識等。例如,以南方稻作梯田系統為例,在虛擬現實技術的賦能下,水稻種植、稻田管理、稻谷收獲等生產過程歷歷在目,觀眾能夠深層次、全方位地感知梯田水稻生產的獨特魅力。
雙線發力,探索“農業文化遺產+”服務模式。產業集群是農業文化遺產區域特色品牌建設的關鍵策略。農業文化遺產地一般都集合了各種產業,因此要最大化發揮農業文化遺產品牌潛在的資源要素“吸附”效應,打造以品牌為核心的價值鏈、以企業為主導的產業鏈,形成優勢互補、利益聯結的運行機制,推動農文旅各產業融合發展。在實踐過程中,要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動發展策略。一方面,在線下要扎實推進農業文化遺產與種植業、牧業、旅游業等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形成“農遺+鄉村旅游”“農遺+文創”“農遺+定制農業”等新興產業模式。尤其要發展“農遺+數字藏品”模式,該模式借助區塊鏈技術開發新型數字資產,對于推動農業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在線上要建立垂直數字電商平臺與數據庫,加快農業文化遺產關聯性產品的數字化開發,以促進相關產品的數字化進程。通過這一平臺,可以對農業文化遺產的關聯性產品進行全面的數字化管理,確保其信息實現長期甚至永久性存儲。農業文化遺產關聯性產品體現出品牌差異化的特性,在垂直電商模式的推動下,不同需求的消費人群能夠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宜自己的產品,這對于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強化農業文化遺產品牌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需要注意的是,建立公共的農業文化遺產垂直電商平臺需要各地完善的品牌體系作為支撐,只有如此才能夠提升公共電商平臺影響力,對農業文化遺產品牌進行私域導流,形成流量閉環,提高產品銷量及流量轉化率,推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工作的深入開展。
(作者為北京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吳燦:《農業文化遺產:地方性知識的生成與演變》,《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4年第2期。
②胡最、閔慶文:《構建農業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概念框架探討》,《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21年第9期。
責編/周小梨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