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強則茂,基壯則安。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基層干部必須久久為功抓好鄉村治理這項基礎工作,以“三步走”唱響鄉村治理主角戲、激活鄉村治理新動力,實現鄉村治理成效和群眾滿意度雙提升。
始于顏值,打造鄉村詩畫圖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鄉村治理的支撐點,更是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福祉的落腳點。要深刻認識人居環境整治以人民為中心的本質,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自覺問計于民、拜民為師,把人民群眾所思所想所盼融入鄉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中,引導人民群眾從“站著看”到“齊參與”“共整治”。同時,要以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環境改善為切入點,探索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之道,盤活“綠色家底”、整合“毓秀美景”,讓村容村貌從“一時美”轉為“處處美”“時時美”,繪就“村美人和”鄉村治理新圖景。
興于產業,推進鄉村經濟增值。產業興則百業興,推進鄉村治理,就必須做好產業發展這一必答題。要持續聚焦主導產業和資源優勢,通過“筑巢引鳳”激活產業發展的“人才引擎”,留住本村人,吸引外鄉人,以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促進鄉村產業嬗變。要以“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模式為抓手,發揮龍頭企業、新興業態的輻射帶動作用,立足“土”“特”“產”,做活鄉土品牌,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以各產業間優勢互補、相互促進,不斷為鄉村產業“延鏈”“補鏈”“壯鏈”,打造一條從“田野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條,讓產業發展捧起致富“金飯碗”、鼓起村民“錢袋子”。
深耕文化,激發鄉村內生動力。產業是“根”,文化是“魂”。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在日新月異的發展中守住鄉音、留住鄉愁,是時代之任、文明之要,更是人民之需。要發揮文化建設培根鑄魂作用,把文化元素融入鄉村治理中。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積極開展文化大講堂、民俗體驗課等多樣化、本土化的文化惠民活動,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充分挖掘文化內涵,活化本土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好農耕遺跡、傳統村落、民族藝術等文化遺產資源,讓文化根脈和鄉愁情感有處可依、有鄉可尋。(云南省大理州南澗縣無量山鎮黨委 李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