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對基層黨委政府而言,鄉村全面振興是必須寫好的一篇大文章,需要接續奮斗、埋頭苦干,不斷夯實產業根基,用好本地資源,促進人盡其才,以實干擔當的姿態繪就鄉村全面振興新圖景。
構建特色產業,打造鄉村發展新引擎。鄉村要振興,產業需先行。必須立足實際、善用優勢,在彰顯地域特色上下功夫,做大特色產業、延長產業鏈,形成“一帶一特色”的發展格局。緊抓產業調整機遇,把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產業園區作為產業轉型發展主陣地,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招引一批體量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產業賦能強的上下游配套產業鏈項目和頭部企業,實現從“產業等空間”向“空間等產業”轉變。根據“一核一環一城五大片區N鎮”規劃,以高端裝備制造、綠色冶金、新能源、都市新興產業、生態休閑觀光為主導產業,成立鎮工業園區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創新設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功能型黨組織,持續推進優化營商環境,奮力打造產業新城。創建片區黨委、黨建聯盟,組織區域內“示范”村與“強基”村黨組織書記開展產業幫帶,加強干部統籌調配、經費統籌使用、活動統籌開展,推動整體規劃、統一開發,增強片區發展活力。
發揮資源稟賦,鋪展和美鄉村新畫卷。鄉村振興伴隨著資金、信息、文化等各類資源的聯動,應多方努力、久久為功,充分激活各類要素作用,為實現鄉村振興美好藍圖提供重要保障。挖掘生態資源,積極開發生態旅游,推廣“村委會+合作社+村民”鄉村旅游發展新形態,帶動村民入社入股,讓村民變“股民”、資金變股金,實現從過去“賣資源”到現在“賣風景”的蝶變。整合環境資源,發揮人居環境精品點、示范點引領作用,以點帶面、連線成片、整體提升,持續打造一批“最美村莊”“最美庭院”,提升群眾生活品質。培育品牌資源,以工業化思維抓現代農業,打造現代農業特色農產品規模化種植和深加工產業帶,以品牌化、項目化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提升抗風險能力,做好“土特產”文章,形成良好經濟和生態效益。用好文化資源,以文物修繕保護為契機,重點建設文物展館和鄉村風華記憶館,強化特色技藝傳承,涵養良好鄉風民風,讓文化振興有形態。
厚植人才沃土,注入鄉村振興新動能。鄉村發展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結底要靠人才實力。推動鄉村建設,必須發揮村級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拓寬渠道、廣開門路,改變對鄉村人才結構的“固有印象”,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全面振興干部隊伍。要打破“就村抓村”傳統思維,不斷擴大“人才增量”,打好“鄉情牌”,把本地“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挖掘出來,把畢業大學生、退役軍人、進城務工人員、產業帶頭人等群體請回來。要營造激勵人才厚愛人才的氛圍,對農村經濟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優先給予政策、資源、資金支持,對有志向進入村“兩委”班子的優秀人才,列入基層后備干部庫重點培養。要建立鄉村產業人才精準配對長效機制,“一村一策”制定需求目錄,摸清鄉村急需人才專業學歷、招引方向和招引數量,通過政策支持、環境優化、主動服務等措施,吸引更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進入鄉村、服務鄉村、留在鄉村。(作者:李大偉,系徐州市銅山區柳泉鎮黨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