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費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消費規模擴大是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必要條件。2024年以來,一系列促消費政策舉措落地見效,消費領域出現回暖、新型消費快速發展、消費結構逐步升級,消費潛力有效釋放。從下階段看,要以提振消費為重點擴大國內需求,增強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和意愿,培育新型消費業態,增加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
【關鍵詞】消費政策 國內大循環 居民消費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消費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是培育國內需求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引擎。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近年來,我國居民消費總額持續提升,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由2013年的13220元提高至2023年的26796元。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47萬億元,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2.5%,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能力快速提升。
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框架下,市場經濟是一個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循環運動的價值系統。消費不能被孤立看待,應從社會再生產的循環運動中系統分析。一方面,消費在社會再生產四環節中占有特殊地位,其既是終點、也是起點。從單個生產過程看,消費是生產、分配和交換的終點,關系到價值和剩余價值的實現;從再生產過程看,消費則是下一輪生產的起點,關系到擴大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消費推動經濟增長的前提是社會再生產的順利循環。社會再生產是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有機統一,既包括資本的再生產過程,也包括以流通為媒介的消費過程。社會再生產四環節在總量和結構上的順利轉化,是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前提條件。具體看,當國民經濟各行業的商品能夠相互滿足、供需合理時,社會再生產四環節就能順利循環,消費作為最后環節能夠發揮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作用,繼續推動下一輪經濟增長。因此,消費是市場經濟運行中的有機構成之一,系統處理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內在關系,才能實現宏觀經濟的協調發展,更好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一系列促消費政策舉措落地見效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為消費市場注入活力。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指出要經過3—5年努力,促進新型消費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更加完善。202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指出要“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擴大服務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著力滿足個性化、多樣化、高品質消費需求”。2024年3月,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2024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關于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隨著一系列促消費政策舉措落地見效,消費領域出現回暖、新型消費快速發展、消費結構逐步升級,消費潛力有效釋放。
第一,數字消費規模擴大、基礎牢固。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支持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鏈、供應鏈不斷升級,線上購物、互聯網醫療等新業態加快發展,居民消費模式發生深刻轉變。隨著《關于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生活服務數字化賦能的指導意見》等促進數字消費政策的出臺,“互聯網+養老”“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文旅”等社會服務新模式蓬勃發展,數字消費領域規模和渠道拓寬。商務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網上零售額15.42萬億元,增長11%,連續11年成為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2024年1—7月份,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8.7%,快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對于重塑傳統生產方式、重構消費領域市場格局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數字經濟重構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社會再生產四環節,推動制造業產業鏈轉型升級。數字技術拓寬傳統產品和服務的消費渠道,促使居民形成新的消費習慣和選擇偏好,滿足居民對高端產品和服務的增長需要,由此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驅動居民消費升級。另一方面,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教育、醫療和住房等傳統服務業的市場流動性提高,降低了各個交易環節的信息成本,形成互聯網消費者信息共享機制。因此,數字消費有利于實現供需匹配,有效鏈接生產端和流通端,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第二,居民消費從實物消費向服務消費轉變,消費結構升級。服務消費是居民消費擴容升級的重要抓手,也是未來消費的主要增量。居民人口要素和主要經濟活動向城鎮聚集、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斷擴大,成為服務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同時,服務業具有更高的就業彈性,是創造就業的主要渠道。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我國服務性消費支出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達到45.6%,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7.5%,增速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額4.3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從服務業自身變革看,信息、商務和科技服務業的快速增長為產業高端化和高技術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形成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良性互動。
第三,綠色消費潛能逐步釋放,綠色消費市場煥發活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伴隨以舊換新、購車補貼等相關消費政策的實施,消費領域逐步形成綠色消費新熱點。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充電樁、3D打印設備、電子元件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1.7%、40.6%、39.5%。在供給層面,綠色消費驅動供給側進行綠色生產,促進國內供應鏈轉型升級。我國生活消費端碳減排空間潛力巨大,綠色消費對經濟增長的直接潛力表現為擴大內需,同時推動供給側創新,倒逼企業綠色生產,重視原材料采購、產品研發、生產加工等環節遵循綠色低碳原則,促進企業綠色轉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949.5萬輛,同比增長37.9%。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率已從2019年的4.7%快速升至2023年的31.6%。在需求層面,綠色消費嵌入居民日常生活、社會交往等各類活動中,綠色低碳消費理念深入人心,居民對環保產品、低碳出行等提出更高要求,促進消費和生活方式轉型,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費需求、擴大消費規模。
進一步增強消費對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基礎性作用
國內大循環的最終環節體現在消費上,消費規模擴大是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必要條件。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巨大內需潛力,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能夠進一步增強消費對暢通經濟良性循環的基礎性作用。
第一,進一步優化收入分配格局,增強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收入是消費的重要支撐,勞動報酬是中低收入群體的主要收入來源。其一,在宏觀層面,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微觀層面,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其二,有效增加中低收入群體可支配收入,防范化解經濟風險。就業是收入的前提,應以高質量就業為導向,加強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和救助工作,提升失業人員工作技能和獲得收入的能力。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合理調整機制,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其三,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通過股票、債券、保險、期貨等金融市場拓寬投資渠道,拓寬居民利息、股息、租金等財產性收入的途徑。
第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當前,我國消費領域發展不平衡的一個表現是供給結構與消費需求不匹配。中低端商品和服務供給過剩,高技術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創造新增需求的能力不高。在堅持擴大內需的政策基點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增強供給與需求的實際適配性。以“大數據+實業企業”“互聯網+實業企業”的生產模式推動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利用新技術精準獲得潛在的多層次市場需求和生產資源,加大高端產品供給。促進信息通訊、云計算、物聯網、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嵌入實體企業的生產過程,不僅可以擴大原有市場空間、精準滿足消費者需求,也有助于“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提高中高端商品和服務的供給水平,增強供給側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程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品產業結構升級,進一步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
第三,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推動消費擴容升級。普惠金融注重金融服務的公平性,通過便利支付手段、降低居民預防性儲蓄、緩解流動性約束、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傳導機制,實現擴大內需、調整消費結構。其一,提升金融數字化應用,加大數字普惠金融對實體經濟活動的支持力度。加強對高科技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扶持,開發具有針對性和差異化的金融產品,滿足融資需求、支持自主創業,增強實體企業經營能力,創造就業崗位和提高收入,降低居民對未來經濟預期的不確定性。其二,增加普惠金融產品種類,滿足居民多樣化理財需求。借助大數據技術完善對家庭部門的風險評估機制,為消費者提供適合自身的金融產品,滿足不同收入家庭部門的多樣化理財需求。注重發揮普惠金融對提升中低收入群體可支配收入的作用,為消費的持續增長提供金融保障和安全服務。其三,完善普惠金融監管體系,構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長效機制。加大對普惠金融風險的識別和防控力度,嚴厲打擊非法互聯網融資活動。強化穿透式金融監管,完善金融信息披露制度,防止消費者隱私數據泄露,從業務規范、技術安全和消費者權益等方面全方位構建普惠金融的監管框架。
第四,培育新型消費業態,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在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培育壯大服務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等新型消費業態。其一,有序穩步推進服務業對外開放。主動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合理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和醫療等領域有序開放,完善修訂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健全常態化、多層次對外招商機制,穩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其二,加強數字技術引領,下沉數字消費市場,挖掘數字消費潛力。當前,數字消費越來越依賴下沉市場,應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建設鄉村新型消費網絡節點和農村服務綜合網點,降低商品和服務交易成本。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為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整體轉型升級提供數字化基礎,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其三,大力發展綠色消費。規范生產經營,增強綠色產品供給,通過獎勵、稅收優惠、財政支持和金融信貸以及碳交易等方式激發企業研發創新活力。在市場選擇、消費者觀念轉變和政府引導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作者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田恒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趙橙涔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