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書系·皖籍評論家輯”(8種)由安徽文藝出版社推出。
“如果缺乏理性靠譜的批評,一個很普通的作品可能被‘夸’得變態,文化市場就容易良莠不分。”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副主任、文藝評論家潘凱雄對當下文學批評中的問題直言不諱。
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洪治綱認為,文學批評是帶有專業色彩的工作,應該是“心智上的對話,是有關藝術的、思想的甚至是關于各種領域世界觀的豐富清晰洞察”。而如今不少批評與交流陷入了一種同質化、同溫層,“比如網絡交流,是以點贊為主體的,而很難進入一種深度的、富有對抗性,或者否定性的交流”。
日前,“學而書系·皖籍評論家輯”(8種)由安徽文藝出版社推出,集結了具有較大影響力的8位皖籍批評家著作。這套評論集文叢包括何向陽著《景觀與人物》、劉瓊著《偏見與趣味》、潘凱雄著《不輟集》、郜元寶著《中國當代女性文學散論》、王彬彬著《成為好作家的條件》、洪治綱著《余華小說論》、劉大先著《薔薇星火》、楊慶祥著《在大歷史中建構文學史》等。這些作品給出了優秀文學批評的樣貌——不僅是對文本的解讀,更是對時代精神的闡釋和文化責任的擔當。
“身處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時代,文字的魅力依然存在,并且在未來也不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AI的底層是大量數據,但優秀的文學批評一定是高度個性化的。”潘凱雄在日前舉行的圖書首發式上表示。全媒體時代,閱讀方式和傳播渠道都變了,文學和文學批評更容易“出圈”了。在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郜元寶看來,文學創作不僅僅是作家協會專業作家的事情,文學批評也不單是高校文學院、研究所或作協評論家的事,而是一定程度的全民參與。“這帶來的好處是,文學生態不會停止在某一處不動,文學更像是一個互相解放的關系。寫文學評論是一種不安分的、對精神問題感興趣的人的勞作,是對作品或熱點的回應。廣大的讀者都成為潛在的批評家。”
“自發性批評是人人都有的本能,俗稱‘意見’,它和職業批評的區別在于知識性和專業性。文學批評者需要根據歷史脈絡對作品進行分析,同時具備橫向比較的視野,構成立體的評價體系坐標,才能使‘意見’變成‘文學批評’。”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教授劉大先觀察到,媒介融合時代,不少受眾通過手機終端來看各種各樣的短視頻。他說:“當信息變得廉價,文學實際上變成了相對嚴肅高雅,或者說是傾向于觀念生產的東西,我們對文學現場生態要有某種自覺,文學可能不僅僅局限于現代以來所形成的小說、詩歌、戲劇、散文等形式,要重新恢復到‘大文學’,歌舞一體的,那種史詩神話跟民眾日常生活鑲嵌在一塊的。”
“大文學”呼喚“大批評”。郜元寶認為,文學批評顯現的不只是地域性或性別方面的區別,而是某種人類共同的精神空間——建立在更廣闊的生活基礎上,又超越地域之間的精神交流。
隨著更多皖籍評論家活躍在文學生態現場,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評論家李敬澤指出:“當年嚴復翻譯《天演論》,請桐城人吳汝綸來潤色,桐城派文脈一直延續至今,安徽盛產評論家,現已成為中國評論界中堅力量。”“皖籍是一種稱謂,一種提醒,也是一種標識,我們雖然都離開了故鄉,在異地生活,但故鄉又如一根風箏線,始終牽引著我們,讓我們記住有一方水土在文字中流傳。”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主任何向陽說。
文:本報記者 許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