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正中(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教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進一步部署了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大改革舉措。要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是市場”“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內部可循環就需要構建全國統一的大市場。中國要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既解決好自己的問題,又為世界經濟的平穩轉型作出貢獻,關鍵在于加快形成以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為重要著力點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一、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貿易不是競爭,而是給雙方帶來利益的交換。經濟學上將進行交換的場所都稱為市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雙循環’不是要閉關鎖國,而是當別人不給我們開門的時候,我們自己還能活下去、活得更好。我們敞開大門,誰來與我們合作都歡迎”“只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才能夯實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才能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勝利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從改革開放史和市場發育史來看,我國市場體系的形成大體上與市場機制的作用提升相伴。
市場體系是市場交易最為重要的基礎,也是改革開放的關鍵領域和重要抓手,而由供給和需求構成的市場機制是最佳的資源配置方式。首先,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最為重要的微觀基礎就是打造高效運轉的經營主體,通過建設完善的市場體系和順暢運行的體制機制,促進供給和需求的彼此良性互動。其次,良好的市場機制就是要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再次,通過全面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的轉變,以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引導生產、促進消費、優化配置、推動增長,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最后,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利用好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市場經濟改革中系列、連貫的認識和部署為基礎,逐步形成立足新發展格局的全國統一大市場觀,打造貨暢其流、高效運行的全國統一大市場。
二、標準是市場高效順暢運行的通行證
工業化產生了標準化,形成了各行各業的標準化體系,標準化催生統一的市場。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保障市場順暢運行,就需要標準的軌道式指引,當務之急是要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指引標準,打破市場分割,擴大市場有效邊界,加快市場高效聯通、優化整合,推進市場制度、設施、監管等統一。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指引標準,需要兼顧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通過標準化的“硬”設施和“軟”制度共同組成高標準市場網絡體系。一方面,要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和互聯互通,包括交通運輸、通信網絡、能源供應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升級所體現出的硬標準;另一方面,也需要具備交易制度和質量評估等體現出的軟標準。尤其是,要在活躍經營主體、提升市場環境、優化市場結構、規范市場行為、完善市場監管等方面發力,從根本上打破市場分割,助推新質生產力形成、提升營商環境成熟度、實現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另外,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標準化工作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要積極應對挑戰,不斷完善標準化體系,提升標準化水平,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有力支撐。
三、加快建設清單式的管理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從市場規律來看,市場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矛盾的產物,具有天然的平等性,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市場交換完全是無規則的私人活動,產品進行交換的數量比例,起初也完全是偶然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見面,使得等價交換和公平競爭成為大家必須遵守的原則,成為每個經營主體的自愿行為。現代市場體系既是商品交易場所,又是資源配置方式,更是商品交易社會關系的總和,成為經濟社會運行的最大載體和基礎性制度。市場發展到了互聯網時代,成為連接世界的神經網絡,打破時空界限束縛、高效配置全球資源。數字技術如同萬能鑰匙,讓精準營銷、個性化服務成為可能。智能化讓萬物直接互聯、靈動配對,極大地降低了人為因素影響,顛覆原有的市場邊界,也為市場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理念。
管理是提升各類市場效率的法寶。市場體系的組織結構、運作結構與協同結構決定著市場的效能。建設和運作好具有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特質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一篇大文章。要從市場、市場體系、市場經濟三個層面統籌協調好市場與政府、市場與中介組織等的關系,厘清市場準入的負面清單,提升國內國際市場的互通互認互用效力,促使國內國際市場的相互貫通。考慮到每個市場活動的參與者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要用平等競爭規則來破除壟斷,有效發揮市場在培育自身體系、再造微觀基礎、重塑監管體系等方面新的功能。對此,要充分發揮各類經營主體主動作為和積極推動的作用,通過行為管理和制度約束,健全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準,建設清單式管理體系,打破各種市場壁壘,完善市場流通機制,促進要素、市場互聯互通,以便降低資源流動、市場交易的各項成本,使經營主體能夠按照利益最大化的準則行動,釋放經濟增長潛力、降低經濟運行成本。
四、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首先,全面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產權保護制度是市場體系建設的基石,沒有產權,就不會產生交換,也就無市場可言。全面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同時,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作為基礎制度適用于各個領域,它們與產權制度共同構成統一大市場的底層運行邏輯。在基石牢固的前提之下,進一步搭建形成多主線、全覆蓋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框架,完善包括注冊登記、稅務稽查、商業糾紛、市場壟斷、數據搜集與運用等在內的全方位市場規范和制度網絡,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保駕護航。其次,順暢市場運行的關鍵在于降低制度成本,針對不同市場不同特點靈活適配,消除制度性分割和非制度性分割。消除制度性分割的關鍵在于通過體制機制設計來優化地方政府的行為和決策,限制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政干預。消除非制度性分割就是要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的市場壁壘,確保市場的透明運作。
要以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契機,在中央的協調下,加強各地方之間市場規則的溝通與融合,統一規范、協同配合、縮小差異,為實現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便利。尤其是要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并舉、先立后破,創新發展、與時俱進,進一步完善產權制度,建立高效的各類產權綜合管理體制。同時,要構建與數字經濟相適應的現代市場監管與治理體系,保證市場監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維護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競爭規則和運行機制,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市場制度體系。
五、依靠法治體系解決貿易障礙和問題沖突
在馬克思對市場的理解中,尤其重視商品的交換所承載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深刻揭示了市場經濟與法治的內在關系。要做好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頂層設計,需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各項任務納入法治軌道,把法治建設貫穿于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使法治建設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需要相適應、相協調,進一步完善各項法律制度和市場規則,優化和清理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不相適應的法規,有效發揮法治經濟的市場激勵作用。一方面,地方政府要轉變治理思路,打好地方治理、產業立法和司法的政策“組合拳”,既要加快制定促進公平競爭的產業政策以化解地方保護主義所帶來的制度摩擦性分割,也要適當利用宏觀調控手段為當地弱勢產業提供扶持,還要避免過度的行政干預,擾亂市場秩序。另一方面,要在經營主體分散決策、自由交換基礎上,強化市場規則的統一性,充分把握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多重屬性,成系統、成體系地構建多職能部門的協同配合機制,搭建跨地區市場監管案件協同處理平臺,打破部門保護、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另外,要推進市場環境治理責任體系、監管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建設,完善精準治市、科學治市、依法治市相協同的制度機制,建立市場秩序協同治理和市場風險管控體系。同時,在市場交易過程中提供各式各樣的新供給并創造新需求,培育和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多元協同創新和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