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在“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部分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重要舉措。文旅融合發展是旅游業發展壯大的重要抓手,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形成文化和旅游相互促進的態勢,推動我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一、文旅融合發展是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任務
旅游業是綜合性服務產業,涉及吃、住、行、游、購、娛等多個產業,對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有重要的綜合帶動作用。文化和旅游高度契合,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文化和旅游系統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將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作為重要內容進行系統謀劃和整體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果,有力推動了文化資源的價值轉化,促進了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拉動經濟增長。把旅游業打造成支柱產業,對各地發展經濟有著重大而深遠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旅游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將文化元素與旅游需求實現連接,能促進地方文化的傳播與保護,提升地方商品和服務的知名度。同時,通過大幅擴大消費受眾,進而帶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促進本地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必然帶動和聚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的發展壯大,從而為經濟發展提供增量。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旅游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保持增長態勢,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率超過10%。今年以來,旅游業呈現加快恢復、提質增效的良好態勢,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亮點。通過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提升更加普及、更加普惠、更加便利的具有文化特質的旅游,充分發揮旅游為民富民利民樂民的積極作用,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旅游業繁榮發展,是國家昌盛、人民富足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旅游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能展示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人們在旅游過程中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傳統文化類景區由2012年的2064個增加到2023年的4000余個,年均增長8%。浙江良渚遺址、四川三星堆遺址等景區,成為中華文明溯源的重要參觀點;長城、長征、大運河、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等,成為中華文化重要標識和傳承體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文化長廊。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加快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精心打造出更多體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文化和旅游產品,使人們在旅行中感受文化的力量,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
提升國家形象和文化軟實力。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能有力塑造中國積極健康的國際文化形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旅游業更好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構筑精神家園、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大力發展旅游業要積極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健全交流合作機制,更好發揮文化和旅游獨特作用,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和諧共存。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要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這要求旅游業更加有效地發揮旅游外交和旅游國際合作的生力軍作用,進一步完善和落實便利外籍人員在華旅游、支付的新舉措,切實打通外籍人員來華旅游的堵點,以入境旅游的大發展帶動旅游業整體水平提升,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廣闊有力的市場支持、資源支撐和動力支援。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踐行全球文明倡議,“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機制建立完善,劇院、博物館、藝術節、圖書館、美術館、旅游城市等文化旅游熱點匯聚八方游客,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鑒中促進民心相通,有力推動中外務實合作。伴隨外籍人員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有效提升,讓越來越多外國民眾親身感受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
二、文旅融合發展遵循的原則和要求
今年5月17日,全國旅游發展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三個原則:守正創新、提質增效、融合發展;強調統籌五對關系:統籌政府與市場、供給與需求、保護與開發、國內與國際、發展與安全;明確五項使命任務: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構筑精神家園、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內涵豐富,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如何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建設旅游強國的重大時代命題,為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堅持三個原則。一是堅持守正創新。守正就是要恪守正道,堅守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正確道路。創新就是要以一往無前的膽魄和勇氣變革現實,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發展。推動文旅融合創新發展,就要用創意創新賦能旅游產業,不斷拓展旅游產業邊界,提升旅游產業創新供給能力,增強產業吸引力。做好內容挖掘,加大文化資源轉化力度,以壯大市場主體推動文旅融合創新,以科技賦能拓展文旅融合增量,以業態創新提升文旅產業競爭力,以擴大消費助推文旅產業轉型升級。二是堅持提質增效。旅游業的提質增效旨在提升旅游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同時提高旅游服務或管理過程的效率,實現旅游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以更高的標準、更實的舉措,打造更高品質的旅游生活空間,用文化塑造旅游產業生產力。三是堅持融合發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文旅產業跨界融合、文旅賦能鄉村振興等,推動“旅游+”發展,融合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科技教育等元素,夜間觀光、生態綠道、自駕營地、研學旅行等新業態,加快培育推動旅游業向現代化、智慧化、品質化、國際化轉變。
統籌五對關系。一是統籌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只有旅游市場實力強勁才可能提供優質旅游產品與良好旅游體驗,通過建立競爭有序的旅游市場體系,發揮好市場的供求、價格以及競爭等機制作用。地方政府不僅發揮著規劃者與調控者等職能,而且還通過有效組織與服務保障積極推進旅游供給與需求的對接,與市場力量形成合力。二是統籌好供給與需求的關系。新的旅游項目的開發、新技術的應用、新市場的開拓,是在原有傳統旅游業基礎上的優化、轉型、創新,為旅游業提供了穩定的供給和發展基礎。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既要穩存量、盤活存量資產,又要拓增量,要找到旅游資源供給與需求的平衡點,從而促進地方經濟的增長。三是統籌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堅持保護優先、合理開發、永續利用。過度的旅游開發和游客量的激增也可能導致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的破壞,這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保護優先、合理開發。四是統籌好國內與國際的關系。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不只面向全國,也要擁抱全球。要進一步擴大國際市場,開發更多產銷對路的旅游產品,提升我國旅游的國際能見度和美譽度。五是統籌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旅游業未來發展的核心目標之一,高水平安全是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兩個重要方面。
明確五項使命任務。一是服務美好生活。不斷上漲的旅游需求,充分反映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支柱產業,增加旅游就業和收入,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治國理政理念。二是促進經濟發展。旅游業成為支柱產業,不但促進地方文化的傳播與保護,提升地方商品和服務的知名度,還能有助于解決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現實問題,通過大幅擴大消費受眾帶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促進本地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增強地區發展動力。三是構筑精神家園。堅持以旅彰文,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革命文化和紅色基因傳下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開。四是展示中國形象。要以打造國際化品牌的方式做強旅游產業,以建設國家文化公園、世界級旅游景區、世界級旅游度假區等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旅品牌,展示山河之美、文化之美,讓世界感悟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五是增進文明互鑒。旅游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渠道,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鑒中促進民心相通。
三、以創新精神打造文旅融合發展新業態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推動文化繁榮,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旅游業發展步入快車道,形成全球最大國內旅游市場,成為國際旅游最大客源國和主要目的地。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進一步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努力培育旅游支柱產業,發揮旅游業帶動作用,釋放“乘數效應”,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努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通過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來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與凝聚力,是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徑。我國擁有眾多著名的文化遺產景區,借助具有代表力、吸引力和競爭力的目的地形象文化品牌,傳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引發游客的情感共鳴,加深游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打造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景點,才能形成受游客信任和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視覺形象,將品牌標識、品牌色彩和標語口號等視覺元素融合起來,不斷擴大旅游景點的影響力號召力。例如,陜西省利用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優勢,大力推進“旅游+”發展,涌現出一批以大唐不夜城、袁家村、長安十二時辰等為代表的文旅品牌;河南省積極探索塑造文化旅游品牌,“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效果明顯,這個品牌定位傳達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引發了游客的情感共鳴;連云港市花果山景區深入挖掘古典名著《西游記》的文化價值,將“西游文化”全方位融入景區的規劃和發展當中,推動建成西游書院、西游劇場,推出評書、快板、相聲、古彩戲法等節目。通過挖掘文化特色,以各具特色的文旅品牌形成優質供給,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繁榮發展。
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公共服務融合發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公共服務深度融合發展,擴大公共文化服務在旅游公共服務中的應用,可以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的空間,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旅游權利。文旅公共服務的融合發展是實現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是更深層次和更高水平上的文旅深度融合的關鍵?!?ldquo;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要求抓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機構功能融合試點工作,樹立一批有代表性和推廣價值的典型案例。首先,文旅公共服務融合發展體現在文旅公共服務場館融合、功能融合,進一步擴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覆蓋,實現公共服務主客共享;其次,文旅公共服務融合發展能實現文旅資源的整合利用,取得“1+1>2”的效果,實現文化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再次,文旅公共服務融合發展能帶動文化和旅游優勢互補,相互支撐,打造更多彰顯“文化味+煙火氣”的產品。連云港市把公共文化機構和旅游服務中心作為試點單位,主要圍繞公共文化機構與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為連云港旅游發展提供文化資源支持、增加旅游宣傳功能、公共文化設施與旅游服務中心建設、合作開展文化旅游志愿服務等方面進行探索,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打造以文化為標識的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打造知名國際旅游目的地,既能促進各國各民族交往交流,又能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既能實現保護生態環境的目標,又能展示旅游場所地的大美;既能帶動基礎設施建設,又能改善民生福祉。打造旅游支柱產業是打造幸福產業、優勢產業、富民產業,在促進交流互鑒、傳播優秀文化、保護生態環境、推動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水平,是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的基礎。在打造以文化為標識的國際旅游目的地過程中,要堅持四個原則:一要堅持發展與保護并重,發展服從保護的原則;二要堅持生態資源與文化資源相融合,注重生態旅游和民族文化共建的原則;三要堅持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同謀劃,更加關注長遠發展的原則;四要堅持統籌兼顧和先行先試相結合,讓知名旅游目的地發展走在前頭,統籌推進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近年來,連云港市堅持國際視野,健全國際標準,拓展國際市場,提供國際服務,積極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在吸引國外游客的同時,建設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促進文化和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
(作者:連云港市花果山風景區黨委書記、管理處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