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燒水壺底一層厚厚的水垢。為了喝好水,家里不得不買礦泉水。現在水垢少了,拿手的排骨蓮藕湯也更鮮美了。”談到水質變化對生活的影響,北京市豐臺區居民李先生深有感觸。
豐臺區郭公莊水廠的技術人員解釋說:“南水北調水(以下簡稱‘南水’)進京后,自來水硬度由以前每升300毫克下降至每升120至130毫克,居民普遍反映自來水變甜了。”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截至2024年12月11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年,累計向北方調水超765億立方米,為沿線7省市45座大中城市、1.85億人提供穩定優質水源,有力改善了北方地區特別是黃淮海地區水資源條件和承載能力。
一張張喝上南水綻放的笑臉,一個個魅力四射蝶變的城市,一條條生態環境復蘇的河湖,萬里河山因南水而披上錦繡。南水千里奔流10年,工程實施帶來的巨變不僅是新時代值得書寫的民生注腳,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水利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名片。
優化水資源配置 為國家戰略蓄力
南水北調工程是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東中線一期工程不僅有效破解了我國水資源“北缺南豐”的空間均衡難題,而且成為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水資源重要支撐。
南水北調已由規劃中的補充水源成為受水區各大中城市的重要水源,確保了受水區供水安全。南水占北京主城區供水近八成、天津主城區及雄安新建城區全部為南水,河南省12個省轄市、河北省10個省轄市通了南水。南水北調工程在江蘇省歷次防御水旱災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東線工程與當地水共同構建起山東“T”字形骨干水網,東線北延供水工程將供水范圍擴展至河北、天津。
南水到來后,東線各受水城市的生活和工業供水保證率從80%提高到97%以上;中線各受水城市的生活供水保證率從75%提高到95%以上,工業供水保證率達90%以上。東線沿線水污染防治機制不斷健全完善,東線工程水質持續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中線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流域水質安全保障工作體系加快構建,中線工程水質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Ⅱ類及以上。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持續深化。2020年10月,中國南水北調集團組建成立,這是加強南水北調工程運行管理、完善工程體系、優化我國水資源配置格局的重大舉措。中國南水北調集團錨定確保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以下簡稱“三個安全”)要求,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健全完善安全管理體系,全力做好汛期、冰期等特殊重要時期安全輸水工作,經受住了2021年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2023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等重大考驗。
南水北調工程河湖長制全面推行后,工程沿線逐步構建起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管理保護機制;先后印發實施東線、中線一期工程水量調度方案,科學精準調度,最大程度滿足受水區合理用水需求;中線水源區及總干渠沿線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全面提升,水源區和受水區的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夯實,《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成為確保南水北調“三個安全”的重要法規依據。
“南水北調工程水量調度從法律法規、調度體制、信息化支撐能力等方面開展了探索和實踐,為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水量調度以及未來國家水網調度積累了寶貴經驗。”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表示,10年來,京津冀地區水資源短缺的難題得到破解,京津冀三地水系形成了互聯、互通、共濟的供水新格局。
保障群眾飲水安全 為美好生活添彩
民生為上,治水為要。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不斷滿足沿線人民群眾對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30年前,為了孩子的健康,村里人不得不忍痛把孩子送到外地生活。”滄州市前八尺高村村民張福祿回憶說。滄州是河北典型的高氟水地區,自上世紀70年代起,當地居民長期飲用高氟水、苦咸水,不僅長氟斑牙,而且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氟骨病。
2020年底,前八尺高村家家戶戶通上了南水,村民們的日子也甜了起來。前八尺高村是河北黑龍港流域鄉村的一個縮影。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讓黑龍港流域500多萬人徹底告別了長期飲用高氟水、苦咸水的歷史,工程沿線人民群眾實現了從“有水吃”到“吃好水”的轉變。
10年來,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多次參與沿線省市的區間接力抗旱、防洪排澇和河湖應急生態補水,充分發揮了國家水網主骨架、大動脈的防洪減災作用,切實保障了受水區經濟社會發展。
東線一期工程通水前,蘇北地區遭遇干旱年份或用水高峰時段,供水保障面臨巨大挑戰。通水后,江蘇、山東、天津、河北的區域防洪、抗旱和供水能力得到迅速提升。2015年春,膠東地區煙臺、威海、青島和濰坊四市出現資源性缺水危機,東線一期工程與膠東調水工程聯合調度運行,保障了供水安全。2020年春,蘇北1000多萬畝稻田因干旱插不上秧,江蘇省統籌東線一期工程和江水北調工程聯合應急調水抗旱,保證了水稻豐收。
中線一期工程的減災作用同樣顯著。2014年7月,河南平頂山遭遇嚴重的“夏旱”,中線一期工程向白龜山水庫應急調水,平頂山市百萬人口有了“救命水”。2024年春夏之交,東中線一期工程調引抗旱應急水量,緩解了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出現的旱情。
河南省開封市是典型的水資源匱乏城市。近年來,由于黃河河床下切,水資源供需矛盾、水源單一、地下水超采等問題突出。開封市加快南水北調入汴工程建設,開展水權交易,有效解決了用水短缺和無備用水源問題,大大提高了當地居民飲水質量,有力支撐了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目前,鄭開同城東部供水工程項目即將通水,蘭考縣將因南水的到來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復蘇河湖生態環境 為美麗中國筑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后,北方地區長期被城市生產生活擠占的生態用水、農業用水得到有效退還,帶動了沿線治污、河道整治、生態修復等一系列工作,河湖生態環境逐步復蘇,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共生。
10年前,海河流域“有水皆污,有河皆干”,華北地區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下漏斗區。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后,華北地區淺層地下水水位開始連續回升,初步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
中線一期工程通過汛期洪水資源化利用,助力北方50多條河流生態復蘇,華北地區干涸的洼、淀、河、渠、濕地重現生機。在南水呼喚下,2021年,斷流40多年的滹沱河全域復流。2023年,河床沉睡40年的北京永定河首次實現全年全線流動。白洋淀淀區面積擴大到近300平方公里,水質從劣Ⅴ類提升至Ⅲ類。
近10年海河流域河湖生態環境復蘇成效評估結果顯示,海河流域河湖正加快復蘇,河流斷流現象全面好轉,湖泊水域面積穩定恢復,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效明顯,流域重現生機,“太行泉城”邢臺百泉復涌。2023年底,北京淺層回升0.90米,與2015年同期相比淺層回升11.01米,“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頻頻現身北京水域。
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后,工程沿線水土流失問題得到綜合治理,千里防護林郁郁蔥蔥,河南省在總干渠兩側建設的生態廊道綠樹成蔭,吸引各類飛禽在渠道上空翩翩起舞。
按照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則,江蘇、山東大力推進東線一期工程沿線水污染治理和河湖生態修復,多條干支線河道成為秀美的城市景觀,曾經的“醬油湖”南四湖躋身全國水質優良湖泊行列。東線沿線城市以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為契機,打造生態廊道,運河兩岸美不勝收。東線北延應急供水工程持續向京杭大運河補水,千年古運河連續三次實現百年來全線水流貫通,“泉城”濟南再現四季泉水噴涌景象。
10年堅持不懈置換水源、回補地下水,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有效遏制了華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沿線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城鄉環境更加宜居宜業,成為筑基美麗中國的生動詮釋。
暢通南北經濟循環 為區域發展賦能
治水安邦,興水利民。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以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為目標,發揮水資源戰略配置作用,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實現了我國南北之間各類資源和經濟要素的優勢互補、暢通流動,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形成暢通的國內大循環提供了支撐,促進了沿線大中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南水北調工程始終堅持先節水后調水的理念,在受水區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推動水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帶動沿線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節水型社會建設有序推進。截至2023年,京津冀南水北調受水縣(區)節水型社會建成率77%,其中,北京、天津建成率達100%。山東省將“單位GDP水資源消耗降低”節水指標納入各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指標體系……
“早年,企業生產全靠抽取地下水。現在,南水是企業發展的命脈。”10月26日,河北邯鄲市永洋特鋼動力廠廠長江彥軍介紹,企業升級污水回收處理系統,每噸南水至少循環利用三遍,再生水用于廠區環境衛生和景觀綠化,一噸南水的綜合利用成本比原來降低約一元錢。永年縣的地下水硬度高,對設備損傷較大,南水的鈣鎂離子含量低無需處理,大大提高了特鋼產品質量,助力永洋特鋼發展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輕軌、礦山專用型材生產基地。
10年前,在南水北調工程治污倒逼機制下,東線山東段高污染的草漿造紙企業減少了65%。如今,更加環保的新技術讓紙產量達到原來的3.5倍,利稅是原來的4倍。
按照2023年我國萬元GDP用水量46.9立方米計算,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超765億立方米,相當于有效支撐了北方地區超16萬億元GDP的持續增長。其中,累計向雄安新區供水超1.6億立方米,累計向京津冀地區供水427億立方米,為雄安新區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過去,我國水土資源分布不均,10年來,通過“南水北調”和“北糧南運”,南北之間的水、糧得到了科學配置。東線一期工程顯著改善了京杭運河航運條件,山東濟寧段內河航運通江達海,大運河江蘇段貨運量明顯提升,京杭運河成為我國僅次于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提高了黃淮海平原50個區縣共計4500多萬畝農田灌溉保證率,農作物生產效益大大提高,“中原糧倉”河南、“華北糧倉”河北、“大國糧倉”山東、“魚米之鄉”江蘇的倉廩更加豐實。
2013年,國務院批復《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對口協作工作方案》,北京市和天津市與河南、湖北、陜西建立多方面協作支持機制。10年來,北京市共安排資金50億元,實施項目1177個,基本形成了南北共建、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
河南鶴壁古稱“朝歌”,淇河孕育出了燦爛的朝歌文化和詩經文化。南水助力鶴壁放手做強水文章,文旅產業迅速發展。10年來,東中線一期工程沿線省市不斷加大對長江文化、黃河文化的挖掘力度,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契機,帶動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
立足新起點,邁向新征程。中國南水北調集團加快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規劃建設,后續工程首個開工項目中線引江補漢工程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東線二期和西線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從源頭參與水網重大項目建設,扎實推進國家水網骨干網、區域網、地方網建設;積極探索“水網+”策略,推進水網項目與水務、新能源、生態環保、文化旅游等項目的融合發展、綜合開發,著力提高水網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綜合效益。
南水北調工程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中國南水北調集團將不斷增強企業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扎實推動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國家水網貢獻力量。(文章來源: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