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產品供給更加豐富
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這是中國首個以“銀發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事業產業協同,加快銀發經濟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培育高精尖產品和高品質服務模式,讓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意見》提出了4個方面26項舉措。
銀發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潛力巨大。據測算,目前中國銀發經濟規模7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約6%,預計到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有望達30萬億元。《意見》的出臺不僅積極回應老齡人口關切,持續優化銀發產品供給,不斷提升老年群體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有助于拉動內需,建設現代化銀發經濟產業體系,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公路服務區充電樁增多
2月,交通運輸部印發《關于加快推進2024年公路服務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提出今年全國計劃新增公路服務區充電樁3000個、充電停車位5000個,要求年底前除高寒、高海拔以外區域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樁覆蓋率達100%;新建和改擴建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基礎設施要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運行。同期發布的《2024年全國公路服務區工作要點》也明確持續推動公路服務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中國平均1萬公里公路有約1.6臺充電基礎設施,遠遠不能滿足現實需求。尤其在節假日,陡增的車流量給高速公路服務區帶來不小考驗。2024年春運期間,新能源汽車高速公路充電量比2023年同期增長近七成。公路充電樁覆蓋不足、各地發展不均衡、利用不充分等問題較為突出。《通知》對新建充電樁提出明確要求,有助于公路充電樁布局更趨合理均衡,節省新能源車主充電時間,帶來更便捷的補能體驗。目前,全國高速公路服務區(含停車區)全年新增充電樁1.21萬個、充電停車位1.66萬個。
食品標簽標識更清晰
3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印發《關于鼓勵食品企業優化預包裝食品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標簽標識的公告》,提出“以白底黑字等背景顏色與日期顏色對比明顯的形式清晰標注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預包裝食品標簽上標注的生產日期、保質期等內容,是食品企業向消費者傳遞食品信息的載體,承載著保障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的重要功能。然而現實中,各類食品包裝形狀、材質不同,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標注的位置也不統一,不易查找。有的商家甚至通過縮小字體、色彩掩蓋等方式,故意讓消費者“忽視”保質期等重要信息,誤導消費。
優化食品標簽標識,是筑牢食品安全防線、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和高質量食品需求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推動食品行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讓食品生產日期、保質期等信息易找到、看得清,也需要加強監管,守護好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
托育機構有“國標”
4月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托育機構質量評估標準》正式實施,對托育機構的辦托條件、托育隊伍、保育照護、衛生保健、養育支持、安全保障、機構管理等評估內容進行了規定。
《標準》明確,托育機構是由單位(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企業等)或個人創辦,由專業人員為3歲以下嬰幼兒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等照護服務的機構。托育機構應取得提供托育服務的營業執照,營業范圍中應明確注明“托育服務”或“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應設有滿足嬰幼兒生活游戲的生活用房及適當的輔助用房。同時,應具備安全設施設備,安裝一鍵式報警、配備必要的消防設施。嬰幼兒生活場所安裝監控設備且全覆蓋。監控錄像資料保存期不少于90天。
《標準》的實施,是托育服務行業在標準、制度上的進一步規范,對保障嬰幼兒健康成長,加快推進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營造友好生育社會氛圍具有積極意義。
新職業新增19個
7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會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統計局向社會正式發布云網智能運維員、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用戶增長運營師、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儲能電站運維管理員、版權經紀人等19個新職業。
這批19個新職業,緊緊圍繞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等要求,突出數字化、綠色化、生活化,近一半被標注為數字職業。
新職業是指社會經濟發展中已有一定規模從業人員,且具有相對獨立成熟的專業和技能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未收錄的職業。其涌現源于技術進步、產業發展和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是新時代活力奔涌、動能澎湃的生動例證。新職業的發布,對于開發就業崗位、引導職業教育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促進就業創業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支持新職業規范健康發展,將為穩就業、惠民生提供更多助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新動能。
實施首部防治網暴法規
8月1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布的《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施行,設置了全方位的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明確受到網絡暴力后的救濟措施。
網絡暴力的危害不容小覷。在網絡空間中,一些不法分子借助虛擬身份,肆意詆毀他人名譽,散布謠言,進行人身攻擊。不僅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權益,也破壞了網絡生態,污染了社會風氣。更為嚴重的是,網絡暴力時常導致受害者承受巨大精神壓力,進而引發悲劇性事件。
作為中國首部反網絡暴力專門部門規章,《規定》的頒布施行標志著中國網絡暴力治理法規制度體系建設取得新的重要進展,網絡暴力治理法治基石進一步筑牢夯實。要注重法律法規的落地落實,構建健康、文明、和諧的網絡空間,讓互聯網成為傳播正能量、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平臺。
為流動兒童撐起“保護傘”
8月,民政部等21部門聯合印發《加強流動兒童關愛保護行動方案》。這是中國國家層面首個面向流動兒童群體專門制定的關愛保護政策文件,填補了民生保障領域政策空白,對于更好保障兒童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流動兒童是伴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口流動性增大出現的一類兒童群體。該類群體在教育、醫療、生活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城市融入難、社區融入難、朋輩交往難,成為流動兒童在城市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困難。
針對以上難題,《行動方案》部署開展流動兒童精準監測摸排工作,將隨父母或其他監護人雙方或一方離開戶籍地,跨縣域異地居住或生活6個月以上、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納入流動兒童監測摸排范圍。首次建立《流動兒童在居住地享有關愛服務基礎清單》,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發展保障等6方面梳理19項關愛服務具體內容。社會各方要廣泛參與、共同努力,營造良好氛圍,為流動兒童“撐傘”,創造更加溫暖安全的成長環境。
調整房貸利率與稅收政策
10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2024年10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1年期LPR為3.1%,5年期以上LPR為3.6%。兩個品種均較上月下降25個基點。這是今年以來LPR第三次下降,也是自2019年8月LPR形成機制改革以來降幅最大的一次。5年期以上LPR累計下降60個基點。
10月25日,多家商業銀行對符合條件的存量房貸利率進行批量集中調整。相關調整由銀行統一操作,絕大多數借款人不需要到銀行網點,也無須主動在手機銀行操作。調整后,存量房貸利率明顯下降,減輕了購房者房貸負擔,有利于提升消費能力、提振消費信心。
12月1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的《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執行。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個城市購買家庭第二套住房也納入政策范圍,4個城市符合條件的納稅人合計減稅7.1億元,有效降低了居民購房成本。
醫療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提速
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7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指導意見》,要求規范醫療檢查檢驗行為,保障醫療質量安全,節約醫療資源,提高醫療服務效率,改善患者就醫體驗。
實踐中,患者的檢查檢驗結果數據存儲于不同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是指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檢查檢驗結果可以相互認可。據不完全統計,各類檢查檢驗費用在患者醫療費用中占比約三成。促進結果互認,能夠避免患者重復檢查,減少不必要的就醫支出,節約就醫時間。
當前,讓不同醫療機構之間實現檢查結果能認、愿認,尚有很多難點需要破解。要繼續打破“信息孤島”,加強信息平臺建設;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并均衡布局,縮小醫療機構間檢查能力的差距;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充分調動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開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積極性。此外,醫療機構要加強數據安全管理,依法依規對數據的產生、傳輸、存儲、使用、共享、銷毀等實行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廣全國
12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5部門發布《關于全面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的通知》,明確自12月15日起,個人養老金制度從36個先行城市(地區)推開至全國。
個人養老金,是指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國家政策支持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個人自愿在特定賬戶存一筆錢,每年不超過1.2萬元,在享受稅收優惠的同時,還可通過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收益。截至今年11月末,已吸引7279萬人開戶參加。目前個人養老金的參加者中,以30至40歲的居多,也有一些臨近退休年齡來開戶繳費的,已有數萬人到達退休年齡開始領取待遇。
個人養老金是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及職業年金外的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這次全面推行,標志著個人養老金制度發展邁出重要一步。下一步要豐富產品品類、穩定產品收益,同時適度增強個人養老金制度的靈活性、便利性,不斷提升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本報記者 史志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