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鞏固文化主體性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任務,也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實現民族精神獨立的題中應有之義。新時代新征程上,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要深刻把握黨的領導和人民主體地位、“魂脈”和“根脈”、“守正”和“創新”、“民族性”和“世界性”四對辯證關系。
【關鍵詞】文化主體性 辯證關系 “第二個結合” 守正創新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化主體性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推進文化建設過程中自覺、自主、能動的價值理念和存在狀態,凸顯了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自覺意識和自信程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這些重要論述提出了“文化主體性”概念,揭示了“文化主體性”的重大意義,是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進一步鞏固文化主體性,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深刻把握好四對辯證關系。
深刻認識黨的領導和人民主體地位的辯證關系
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是鞏固文化主體性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文化工作,在重塑和鞏固文化主體性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回顧黨的百余年奮斗歷程,我們黨始終把堅持文化領導權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根據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結合不同的時代特點和條件,制定出一系列事關文化發展的目標、方針、政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闡明了黨的領導對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是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堅持的根本政治保證。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始終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從而在鞏固文化主體性中不斷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努力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是鞏固文化主體性的力量之源。文化本身是由人所創造的,缺乏人民群眾的文化覺醒和創新創造,文化必然會失去其生命力,文化主體性也就難以建構和鞏固。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站在人民的立場,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始終堅持文化建設為了人民、文化建設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效由人民評價,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不斷開創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把尊重文化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統一起來,不斷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新創造偉力,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始終堅持在黨的領導下依靠人民群眾鞏固文化主體性。近代以降,西方列強的侵略致使中國人民遭受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劫難,中西方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沖突與融合,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面臨著嚴重的危機與挑戰。作為文化主體性建構和塑造的重要領導者與參與者,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眾志成城、艱苦奮斗,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在經濟全球化浪潮和世界文化激蕩中始終保留著根基和靈魂,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從而得以重塑并不斷鞏固和彰顯。歷史和實踐已經充分證明,只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和人民主體地位相統一,牢牢把握黨的文化領導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激發人民群眾在文化創新創造中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動精神、創造精神,才能不斷凝聚起鞏固文化主體性的磅礴偉力。
正確處理“魂脈”和“根脈”的辯證關系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便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激活中華文明基因,不斷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使其不斷煥發出時代光彩,有力激活和鞏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的“魂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從而不斷鞏固和彰顯文化主體性。
著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精神品格、人文情懷和道德規范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自強不息、勇往直前,是中國人民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和底氣所在,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得以塑造和鞏固的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從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經驗和智慧,始終將其視為鞏固文化主體性的根基所在。在當今世界文化激蕩的大潮中,我們要始終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進行傳承弘揚、推陳出新,不斷激活其生命力,從中汲取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智慧和力量,為鞏固文化主體性奠定堅實基礎。
深入推進“第二個結合”是鞏固文化主體性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深刻闡述了“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強調“‘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第二個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魂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產生深刻的“化學反應”,使彼此之間相互契合的內在本質有機結合,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魂脈”和“根脈”的辯證關系。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推動其實現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時代轉化;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賦予馬克思主義富含中國氣派的優渥文化土壤,推動其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飛躍發展。“第二個結合”從本質上為文化主體性的鞏固提供了有力支撐,使中華文化以更加主動、更加自信的姿態去面對世界文化激蕩的挑戰與考驗,是新時代新征程上鞏固文化主體性的必由之路。
深入理解“守正”和“創新”的辯證關系
守正為本,守正是鞏固文化主體性的基本前提。守正,守的是“真理”,是“正道”,是方向、道路、立場之正。鞏固文化主體性,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不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社會環境;牢牢守住“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深入推進“第二個結合”,堅守好“魂脈”和“根脈”,以兩者有機結合鑄就而成的新的文化形態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支撐;始終堅持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著力鞏固和加強黨的文化領導權,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創新為要,創新是鞏固文化主體性的本真要義。創新性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創新是文化的本質特征和生命所在,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善于創新。只有不斷推動文化創新創造,才能更有效抵御各種腐朽文化的沖擊與侵蝕,從而更加牢牢地鞏固文化主體性。因此,要堅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充分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結合新的實踐要求不斷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力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鼓勵和支持人民群眾進行文化創新創造,激發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不斷創新創造出反映現實、謳歌時代的文藝精品。
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是鞏固文化主體性的重要原則。守正創新是我們黨百余年治國理政實踐的重要方法,也是推動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基本原則。鞏固文化主體性要深入理解“守正”和“創新”的辯證統一關系,始終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結合,在守正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創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激發全民族創新創造活力。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始終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在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中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
準確把握“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辯證關系
中華文化是民族的,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積累的寶貴財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世世代代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所創造出來的,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維系各族人民情感認同和身份認同的精神紐帶。中華文化以其獨特的語言文字、浩瀚的文化典籍、多彩的文學藝術、深刻的哲學智慧以及完備的道德倫理等,為中國人民增添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塑造和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提供了精神動力和強大保證。鞏固文化主體性離不開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也離不開整個民族的共同體意識。因此,要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鞏固文化主體性中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也是世界的,在借鑒和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中不斷發展。中華文化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歷盡滄桑、飽經磨難,卻仍能歷久彌新、綿延不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身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來豐富和發展自己,在博采眾長、兼收并蓄中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面對外來文化,中華文化并不是簡單地對其全部吸收或排斥,而是借鑒和汲取其中有益成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從而使自身始終保持鮮明而又獨特的精神特質。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正是在與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碰撞交融,同時又始終保持獨立、自主中得以不斷鞏固和彰顯。中華文化在借鑒和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同時也積極“走出去”,為世界貢獻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形態,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充分體現了鞏固文化主體性的意義所在。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加強文明交流互鑒是鞏固文化主體性的有效途徑。鞏固文化主體性和文明交流互鑒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鞏固文化主體性有利于文明交流互鑒,文明交流互鑒也有利于鞏固文化主體性。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鞏固文化主體性絕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積極對外開放,加強與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從其他優秀文明成果中汲取智慧,在兼收并蓄中更好豐富發展中華文化。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時,要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從自身實際需要和發展特點出發,堅持取長補短、擇善從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始終保持文化的獨立性與自主性,更好鞏固和彰顯文化主體性,從而避免在世界文明交流互動日益頻繁的時代大潮中迷失自我。
(作者為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導;浙江工商大學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于浩宇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年第17期。
②習近平:《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
責編/周小梨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