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湖南科技學院旅游與文化產業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教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學院基地研究員 王志堂;湖南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廖雅琴
“‘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大思政課”蘊涵著豐富的理論和實踐內涵,社會實踐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實踐育人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有效途徑。當前,高校應順勢而為創新開展社會實踐,在“行走的思政課”中鑄魂育人。
挖掘社會實踐思政元素,豐富思政課教學“大資源”。社會實踐蘊含濃濃的“思政味”,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高校要用好社會實踐資源,辦好生動鮮活的“行走的思政課”。一是挖掘社會實踐中的思政元素。聚焦基層志愿服務、紅色基因傳承、理論普及宣講、就業創業實踐等活動,充分挖掘不同類型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思政元素,讓社會實踐深度融入“大思政課”,提高實踐教學的思政“含金量”。挖掘和編制“資源圖譜”,精心打造新時代社會實踐育人新范式,教育引導廣大師生厚植家國情懷、了解國情民情、增長知識才干。二是推進社會實踐與“大思政課”同向同行。善用社會大課堂,明確社會實踐融入思政課程的目標任務、形式內容、考核評價等,形成“理論實踐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提高社會實踐的融入性和互動性。同時,將思政元素融入社會實踐,引導學生在社會大課堂讀“國情書”“基層書”“群眾書”,幫助學生找準“小切口”、展開“大縱深”,持續提升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與獲得感。
優化社會實踐項目,形成思政課教學“大效果”。一是深化實踐項目設計。高校應將移動思政課與社會課堂有機結合,不斷優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設計,推出一系列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實踐項目。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課程實踐、社會考察、志愿服務、創新創業、實習實訓等活動中,開發形式多樣的“行走課堂”,以項目引導青年學生在基層一線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二是強化項目成果管理。高校應對社會實踐進行全流程、全鏈條管理,不斷完善社會實踐成果考核評價體系。加強過程考核、強化正向激勵,將社會實踐納入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認定學生實踐學分。將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情況作為綜合素質測評、評獎評優、推優入黨等工作的重要參考,將實踐指導納入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和考核評價。三是打造實踐活動品牌。堅持品牌導向,樹立精品意識,打造社會實踐品牌項目和精品工程,產出更多實踐育人經典案例和示范“金課”。重點培育和精心指導一批特色品牌項目,在實踐育人機制、思路、模式等方面持續優化、迭代升級,推出社會實踐品牌化、志愿服務項目化的實踐成果。比如,北京大學打造“田間地頭的思政課”、中國政法大學建設“ZHI行中國”社會實踐“大思政課”、“移動”思政課已成為湖南大學特色思政育人品牌。
建立社會實踐基地,優化思政課教學“大載體”。一是明確功能定位。按照“互惠互利、共建雙贏”原則,在企業、社區、鄉村等建立社會實踐基地。結合專業特點和有關單位共建主題明確、功能完善、交流順暢、富有特色的沉浸式、交互式“大思政課”實踐基地,依托基地把社會實踐活動打造成育人新課堂。二是加強組織管理。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各單位密切配合、任務明確且權責明晰的組織管理體系。共同制定基地建設方案和管理辦法,明確制度規范和聯動運行機制,優化社會實踐基地考核評價體系,推動基地建設和社會實踐科學化、規范化、常態化發展。三是落實條件保障。加強基地建設的組織保障、制度保障和必要的人、財、物等保障。通過設置大學生社會實踐領導小組、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選配優秀思政課教師參與現場指導、安排基地建設專項經費等途徑實現社會實踐活動機制更優、保障更強、成效更實,打造實踐育人“強磁場”。
打造實踐育人共同體,凝聚思政課教學“大合力”。一是凝聚思想共識。高校“大思政課”實踐教學要求發揮各育人主體的能動性,形成育人合力。高校應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注重發揮實踐育人在學校“大思政”工作體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打好“組合拳”、奏響“交響樂”,構建起政府、高校、家庭、社會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大思政課”格局。二是優化頂層設計。要推動大學生社會實踐與思政教育教學實現更深層次的融合,全面加強社會實踐育人行動總體規劃。構建一種基于“政校企社家”五位一體,各主體積極聯動、各資源有效匯聚、各環節相互銜接且一體化推進的實踐育人共同體,實現主體聯動、過程共管和人才共育。三是完善工作機制。高校應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實踐導向,完善條塊結合、上下協同、左右聯動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政府保障作用、學校主導作用、家庭基礎作用、社會支持作用和企業協同作用,產生“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合力和協同效應,并形成長效機制。
本文系2023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項目(編號:23A44)、2023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編號:23A0582)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學院基地的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