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堅持守正創新,是改革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守正創新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牢牢把握、始終堅守的重大原則”,這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方法支撐。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在各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在新時代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守正創新作為一種重要的理念和方法,對于進一步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堅持守正創新,才能在改革中守牢根本、把握正確方向,同時不斷開拓創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守正創新的內涵與本質特征
守正,即堅守正道,堅持正確的原則和方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語境中,守正意味著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這是改革的根本遵循,確保改革不偏離正確的軌道,不丟失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創新,則是在改革過程中要有新的理念、方法和機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國內外環境的變化,舊有的改革方式可能無法適應新的要求。只有在堅守正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才能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持續健康發展,有效解決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不斷出現的新問題。
從整體上分析守正創新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繼承與發展相統一。守正創新不是對傳統的簡單拋棄,而是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繼承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和成功做法,在此基礎上結合時代特點和現實需求進行創新發展。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治國理政智慧,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可以從中汲取有益養分,同時運用現代的理念和方法進行創新運用,使傳統與現代相得益彰。
穩定性與動態性相統一。守正體現了一定的穩定性,確保改革在宏觀層面上保持政策的連貫性和穩定性,讓人民群眾有明確的預期和安全感。而創新則帶來了動態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改革需要不斷推陳出新,適應新的情況和問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既要保持政策的相對穩定,又要根據新的實踐適時進行調整和創新,實現穩定性與動態性的有機統一。
系統性與針對性相統一。守正創新是在整體系統框架下進行的,要從全局和長遠的角度出發,統籌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和關系,確保改革的系統性和協調性。同時,又要針對不同領域、不同環節存在的具體問題,精準施策,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解決實際矛盾和困難。
全面深化改革中守正創新的重要性
確保改革正確方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守正能夠牢牢把握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的根本方向,守正就是堅守這一道路,確保改革不被錯誤思潮所干擾。只有堅守社會主義本質,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才能使改革始終沿著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向推進,避免改革偏離軌道,防止出現顛覆性錯誤。
凝聚改革共識。守正創新有助于在全社會凝聚起廣泛的改革共識。守正體現了對國家根本制度和核心價值的堅守,讓人民群眾看到改革是在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為了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生活。這樣就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減少改革過程中的阻力和誤解。創新則為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使改革成果能夠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激發人民群眾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共同為改革事業添磚加瓦,形成強大的改革合力。
提升改革成效。守正創新能夠避免改革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守正要求在改革中遵循客觀規律,不違背基本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規律,使改革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同時,創新能夠突破傳統思維和模式的束縛,在守正的基礎上大膽探索新的改革路徑和方法。比如在政治體制改革中,守正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不變,在此基礎上通過創新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提高民主質量,使政治體制改革在有序推進的同時,不斷提升改革的成效,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構建全面深化改革中堅持守正創新的新路徑
在時代發展的壯闊進程中,全面深化改革是驅動中國巨輪破浪前行的磅礴偉力,而堅持守正創新則是貫穿其中的鮮明主線,為改革航船指引方向、注入動力。構建守正創新的有效路徑,需從理念、制度、人才與實踐多維度協同發力,全方位激活改革發展的深層潛能。
理念先行,點亮守正創新的思想火炬。理念作為行動的先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棋局中起著落子定向的關鍵作用。守正,是對歷史傳承、根本原則與價值底線的執著堅守。它要求我們牢牢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從古老的智慧結晶中汲取養分,延續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血脈;更要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改革發展的每一處細微脈絡,確保改革的方向不偏不倚,始終錨定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宏大目標。創新理念的樹立,則鞭策我們掙脫思維定式的枷鎖,以銳意進取的勇氣和高瞻遠矚的眼光去擁抱變革。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洶涌澎湃的當下,新科技革命催生的前沿技術如疾風驟雨般重塑世界格局。我們既要敏銳捕捉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興技術蘊含的無限機遇,還要洞察社會需求、民眾期待在時代變遷中的動態演化,用創新性思維謀劃發展戰略,讓改革舉措貼合時代的高頻脈搏。
制度保障,夯實守正創新的堅固基石。制度,承載著規范與引導的雙重使命,為守正創新構筑起堅實可靠的運行框架。一套完善且適配的制度體系,能夠讓守正有章可循、創新有據可依。在守正維度,剛性的制度要將歷經歲月淘洗、實踐檢驗的成熟經驗與基本準則固定下來,化作不可逾越的規范紅線。從政治領域的民主集中制到經濟范疇的基本經濟制度,從社會治理的法治根基到文化傳承的保護機制,這些制度基石保障了國家治理的穩定性與連貫性,使改革在既定軌道上穩步推進,防范顛覆性錯誤的風險。面向創新,制度的設計應盡顯包容與靈活。構建鼓勵創新的容錯糾錯機制,寬容出于公心、無意之失的探索嘗試,讓改革者吃下“定心丸”;科研項目管理、創新創業扶持等制度優化,則疏通了從創意萌生到成果落地的全流程渠道,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為新生事物提供茁壯成長的制度溫室。
人才支撐,注入守正創新的源頭活水。人才,是驅動改革車輪滾滾向前的核心動能,是守正創新樂章中的關鍵音符。一支高素質、多元化的人才大軍,方能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源源不斷的智慧活力。守正人才是堅守傳統、傳承經典的中堅力量。他們或是深耕國學經典、守護文化遺產的文史學者,或是熟練掌握古老技藝、延續工匠精神的非遺傳承人,抑或是精通政策法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務精英。他們憑借深厚的專業造詣與篤定的價值堅守,將先輩遺留的瑰寶代代相傳,為創新筑牢根基。創新人才恰似時代潮頭的弄潮兒,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敢為人先的拼搏勁,拓展人類認知邊界、改寫發展規則。科研領域的兩院院士、青年才俊們在未知的前沿陣地攻堅克難,打破技術封鎖;企業界的創業者們敏銳捕捉商機,開創商業模式新紀元;社會創新領域的公益先鋒、社區達人則聚焦民生痛點,以新穎方式化解社會難題,他們攜手匯聚成推動改革創新的磅礴力量。
實踐探索,踏出守正創新的前行足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更是守正創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必由之路。脫離了實踐的土壤,再好的理念、制度與人才都將淪為空中樓閣。基層一線作為改革實踐的主戰場,蘊含著無窮的創造力與探索熱情。從偏遠鄉村探索土地流轉、產業融合新模式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到繁華都市的社區試水智慧治理、共享服務新路徑提升城市品質;從傳統工廠車間掀起智能制造升級改造熱潮,到新興科技園區孕育顛覆性創新業態,各地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發展痛點,在摸爬滾打中試錯、調適、優化,為全局性改革積累寶貴的一手經驗。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更是實踐探索的關鍵要訣。一方面,中央基于宏觀戰略布局精準“導航”,為基層實踐框定方向、提供資源;另一方面,基層鮮活的實踐案例反向滋養頂層設計,促使政策法規與時俱進、貼合實際,上下聯動形成改革實踐的強大合力,推動守正創新在中華大地蔚然成風。
全面深化改革的征途漫漫,堅持守正創新的路徑明晰而堅定。當理念的光芒照亮前路、制度的堤壩護航穩健、人才的力量蓬勃匯聚、實踐的足音鏗鏘有力,中國必將在這場偉大變革中跨越重重關山,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穩健邁進,書寫人類發展史上的璀璨華章。(作者:宋義明 山東聊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碩士生導師)
本文系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享發展實現機制研究(23CKSJ06),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外宣翻譯研究”(22CKSJ16)階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