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強調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發展綠色低碳產業。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節能)作為一家以節能環保為主業的中央企業,承載著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服務國家戰略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大使命,必須加快發展綠色生產力,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更大貢獻。
綠色低碳產業為推進全面綠色轉型提供重要支撐
綠色低碳產業一般是指具有低排放、低能耗、節約原材料、環境友好等生態優勢的產業。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也是加快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綠色低碳產業也駛上快速發展軌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黨和國家先后作出一系列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將發展綠色低碳產業作為推進污染防治攻堅、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2015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首次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系統部署,提出“發展綠色產業”。后來又陸續出臺《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都從不同角度對發展壯大綠色環保產業、提升綠色產業比重提出明確要求,為推動我國綠色低碳產業規模擴大、質效提升提供了政策指引。據有關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約2.8萬億元,而2024年綠色低碳產業的總產值已達到11萬億元。2023年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5億千瓦,鋰離子電池出貨量全球占比達到69.0%,光伏組件產量連續16年位居世界首位,風電機組制造產能占全球六成,單位GDP能耗較2012年下降26.8%,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超35%,對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貢獻度和支撐作用日益凸顯。
2024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不斷提升綠色低碳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提出“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達到15萬億元左右”的目標,綠色低碳產業在推進全面綠色轉型中的重要作用、市場潛力和廣闊空間更加彰顯。
中國節能因國家發展節能事業而生,伴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而興,我們要始終牢記初心使命,保持做強做優做大節能環保主業的定力,圍繞服務國家綠色發展重大戰略,加快研發綠色低碳循環核心技術,積極創新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模式,不斷提升碳達峰碳中和規劃咨詢服務能力,帶動上中下游綠色低碳供應鏈、產業鏈共同發展,努力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做出更大貢獻。
發展綠色生產力是提升綠色低碳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我國積極培育壯大綠色發展新動能,在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等領域形成了一定國際競爭力,但總體來看在綠色低碳產業結構、企業規模、核心技術方面仍存在短板,綠色環保企業多而散、小而弱的問題依然存在,先進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推廣、運用還有不少難點和堵點,不能完全適應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從本質上講,綠色生產力體現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要求,符合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特征,是新質生產力在綠色低碳領域的具體體現,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發展壯大綠色低碳產業、提升綠色低碳企業競爭力,必須深刻把握綠色生產力的生成機理和突出特征,以加快培育綠色生產力促進產業競爭力提升。
把握“高科技”特征要求,將創新作為提升綠色低碳企業競爭力的根本動力,圍繞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深化綠色技術、綠色服務、綠色制造領域“卡脖子”問題研究,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動原創技術、綜合集成創新,加快綠色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
把握“高效能”特征要求,抓住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新機遇,立足綠色低碳產業實際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與綠色化深度融合,做實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助力數字產業自身綠色低碳發展,加快“上云、用數、賦智”,促進生產運營智能化、資源配置最優化、能耗排放最小化。
把握“高質量”特征要求,加快推進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打造新型綠色低碳戰略人才、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圍繞綠色低碳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優化業務布局,加快轉型升級,健全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促進核心競爭力提升,以發展綠色生產力牽引和帶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2024年2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布《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2024年版)》,明確了節能降碳產業、環境保護產業等7類綠色低碳轉型重點產業的細分類別和具體內涵,進一步強化了產業綠色發展導向。2024年7月,經國務院國資委核定,中國節能以節能與清潔供能及相關服務、生態環保與資源循環利用及相關技術服務、新能源開發及產品裝備制造為主業,與指導目錄高度契合,且特色鮮明,綜合服務能力強,有責任、有條件、有基礎成為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和主力軍。我們必須堅持以科技創新為主導,以資源優化配置為保障,以業務深度轉型升級為抓手,大力發展綠色生產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更好發揮戰略支撐、民生保障、價值創造功能,切實履行節能環保央企的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
加快培育和發展綠色生產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作出重要部署,強調“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國有企業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排頭兵,應通過深化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推動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綠色生產力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中國節能推進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以改革發展成效檢驗國企黨建引領力影響力,把加強黨的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貫通起來,把著眼點、落腳點始終放在提高企業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實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上,不斷把黨的工作優勢轉化為企業的競爭優勢、創新優勢、發展優勢。
健全完善科技創新機制。中國節能加強企業原始創新制度建設,探索多元化資金投入,完善考核評價辦法;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積極打造創新聯合體升級版,完善利益分享和風險共擔機制,加快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運用。
健全完善產業升級促進機制。針對綠色低碳產業細分領域不同特點,中國節能“一企一策”“一業一策”加快業務轉型升級,認真落實“人工智能+”專項行動,努力以提升“含綠量”增加“含金量”,走實走活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高質量發展路子;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加大戰略性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投入,大力發展綠色新材料、新型儲能、碳排放核算等業務,打造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搶占全面綠色轉型未來發展制高點。
健全完善人才建設機制。中國節能針對發展綠色生產力要求加快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實施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完善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激勵政策向創新創造聚焦,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大力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加快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緊缺人才隊伍建設。
完善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中國節能積極探索科學理性高效董事會建設,大力推行去行政化、機關化,探索扁平化管理、平臺化運作,提升對市場環境變化和產業發展趨勢的敏銳度。
中國節能主責主業關乎美麗中國建設和國家生態安全,直接影響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的獲得感,是優質生態環境公共產品的創造者。我們必須認真貫徹黨中央深化改革重大部署和國務院國資委黨委要求,著眼形成與綠色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狠抓國企改革深化提升攻堅,扎實推進巡視反饋問題整改,破除制約綠色生產力生成、影響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部署的中國節能生動實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文作者為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責編:吳 瑩/美編:王嘉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