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青島西海岸新區張家樓街道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發揮全國農綜改試驗區、省級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市級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等政策疊加優勢,探索實施建設用地盤活租賃、農業用地托管經營等“共建共富”模式,進一步放活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和閑置零散土地經營權,著力破解“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利益如何關聯”等難題,充分釋放鄉村振興活力。
瞄準村集體建設用地中的宅基地和經營性用地精準發力,張家樓街道實施建設用地盤活租賃,讓土地變村資產原地生金,保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空間載體,吸引社會資本加大投資力度,推動村集體建設用地改革提質增效。累計盤活閑置村集體建設用地37畝,引進項目6個,可促進村民和村集體年增收180余萬元。
利用市級資金和村集體自籌資金,盤活西石嶺自然村6畝閑置村集體建設用地,建設了耕讀學堂和鄉憶工坊項目,打造鄉村民宿、創業孵化、農耕體驗、養老助餐等多種業態,引進市場化組織開展農文旅資源一體化運營,建立運營分紅利益分配機制,形成“一區示范、多點開花、整體運營”發展格局,實現運營收益150余萬元。
同時,以放活宅基地房屋使用權為目的,建設“數字達尼”平臺,提供“云上看地、云上看房”服務,精準化摸排閑置房屋145處,統一托管出租64處,為村民增收30余萬元。引進國農集團建設村光里民宿項目,分期打造“一村一貌、一院一品”特色民宿30處,可為村民增收100余萬元,村集體增收20余萬元。
瞄準提升土地集約化、高效化利用水平,張家樓街道發揮村集體建設用地“杠桿效應”,出臺土地托管辦法,實施農業用地托管經營,推動分散土地整合,實現“小田并大田”,讓1200余畝土地規?;N植富民興業,促進村集體年增收42余萬元,村民年增收130余萬元。
在王家洼子自然村的多彩農場,瓜果蔬菜綴滿大棚田間,采摘、研學、騎馬、垂釣等業態豐富,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孩子前來游玩,讓鄉村充滿了人氣和活力。談起村里的變化,正在農場“上班”的村民們笑得合不攏嘴,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喜悅,寫滿了對鄉村發展的期待。
王家洼子盤活1.6畝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帶動周邊200多畝低效、零散土地集中托管,吸引市級資金和國企資金建設了多彩農場。項目采取“1+1+X”的運營模式,即一個國企托底、一個運營團隊專業運營、帶動若干村民參與,多渠道、多方式促進村集體和村民增收致富,解決了50余名村民“家門口”就業。
在鄉村振興實踐中,張家樓街道深化項目“聯農帶農”機制,圍繞“村企共建、強村富民”工作主題,共探索實施了建設用地盤活租賃、農業用地托管經營、提供勞務服務、三產運營服務等六種“共建共富”模式,充分釋放“人、地、房、錢、文”資源要素活力。
按照“模式+場景”的路徑打法,張家樓街道打造了30余個“共建共富”實景,促進農文旅特色產業加速發展,持續夯實農民和集體“雙增收”基礎,提升了農村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以畫美達尼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為例,創建兩年來,村集體收入、農民人均收入分別增長117%和45%。
在抓好產業發展和增收致富的同時,張家樓街道扛牢為民服務第一責任,開展了“德育鄉村”“物管鄉村”,實施“花園式”村居創建,建成省市級美麗鄉村27個,打造了“張小花”五彩志愿服務隊,辦好養老助餐、就業創業等民生實事,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著力建設“五好兩宜”和美鄉村。
激活“新動能”,繪就“致富景”。張家樓街道錨定強村富民這一目標,不斷豐富“共建共富”建設成果,持續擦亮“油畫名村、藍莓之鄉、紅楓小鎮、富民新街”四張特色名片,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與日俱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