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4年10月出版
王學芯的詩集《光域里》是他詩歌寫作方向調整的繼續和升華,也是他身處日新月異的高科技時代的藝術探索和寫作實踐,全面檢驗了詩人的立場和觀點,也驗證了作品的純度和力度,給讀者帶來一種沉浸式審美體驗。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標志著人類科技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面對希望與挑戰并存的科技大變局,認識時代和表現時代既是對詩人的召喚,也是詩歌寫作的良機。王學芯將視野聚焦當下,在強烈的親和力與現場感中揭示現代人的普遍心態,展示斑斕多彩的精神氣象與刻骨銘心的經驗性特征。正如詩人所說:“我大膽焊接詩歌和科技的兩種因子,大面積、高頻率地聚焦新工業或智能題材,并以自己個性化的話語系統、修辭路線和想象方式,渴望在同質化的詩歌時代,構建起有區別的特質和知性品質。”《光域里》從現代科技工業的飛速發展及對現實生活產生的深刻影響起筆,把詩歌視點緊扣在現代科技工業生活的諸多領域,找尋詩歌和科技的交匯點,將科學思維納入詩歌寫作之中,發現詩歌與時代的共鳴和聯系,書寫時代的結構、筋骨和血肉,使詩歌的情感傳達和理性思辨相互貫通,形成一種別具深度和層次的作品面貌。
比如,《無線網》中寫道,“現實和無線網的世界都是真的/信號增強 打開的視野和精華/場景變得更有意義/天空在山頂之上開闊起來/山巒緊隨其后/溫暖的效果/一鍵回音 推移著/不絕的新鮮空氣”。詩人積極應對智能化挑戰,跨越自己的寫作優勢,實現向科技時代敘事的特別致敬。作品對現代科技工業的思考頗有深度,體現了這位50后詩人的朝氣與活力。
現代科技工業革命深刻影響并改變著人類的日常生活,科技工業的快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同時技術的恣意擴張形成的種種困頓也讓人類社會承受巨大壓力。文學需要冷靜、客觀的歷史眼界,表達理性的哲學關懷和思想認知。王學芯在對新興科技工業成就充分肯定的同時,沒有陶醉于瞬息萬變的新工業世界,也不回避發展中的一些困難和挑戰,透露出建構智慧科技、人文科技、生態工業的良好愿望。詩人的危機意識增加了詩歌的閱讀吸引力,使科技工業題材書寫所蘊含的精神凝結能有效地被讀者感知和接納。詩人追求以純粹之眼看待世界,對現代科技工業的深刻觀察與切身感受,使作品表述熱烈、睿智。日常生活因詩人濃厚的使命意識而生發出豐富、宏闊的意義,彰顯出人文主義詩學特征。
詩人關注社會生活公共領域,從人類生存與發展整體利益出發,書寫現代科技工業和諧發展的必然性,以參與者的姿態書寫高科技時代展現出的新風貌。他的寫作試圖擺脫詩歌寫作中常見的小情、小我的狹隘視域,具有深微的社會文化意義,體現出優美的文學理想和可貴的人文情懷。詩人把陌生而具體的科技元素作為詩歌對象,所創設的美學情景構成一種新奇的閱讀空間。他努力尋找詩歌寫作的興奮點,并將之視為可以依托的寫作資源,內心激流涌動,創作格外順暢和快樂。他力求妥善處理寫作與生活、個人經驗與周圍世界的平衡關系。《光域里》如同21世紀中國科技工業發展的微記錄和提示板,也是一部當代科技工業進步與人類理想愿景的憂思錄,承載著詩人善良、誠懇的美好托付,為目前數量相對較少的科技工業題材詩歌創作注入新的詩學元素。
(作者:張德明,系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教授)
《光明日報》( 2025年02月05日 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