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毛片子-黄色美女免费网站-黄色美女网站-黄色美女网站免费-亚洲 国产 图片-亚洲 [12p]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雙碳”背景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路徑研究

【摘要】新時代新征程,我國信息化、工業化融合的內容有了新的拓展和延伸,智能化、融合化、高端化、綠色化成為其基本要求。兩化融合通過賦能低碳技術創新、推進產業結構升級、降低碳排放強度、促進能源結構優化和效率提升等方式,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并通過激活數據要素價值潛能,為提高碳治理能力提供新路徑。我國推進“兩化”融合、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已取得明顯成效,但也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與制約。為此,應進一步強化數據、算力、算法、場景創新發展;強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創新和標準引領;適度超前部署數字化基礎設施;加快推進企業“智改數轉網聯”;強化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產業鏈;強化政府政策作用促進“兩化”融合和綠色低碳發展。

【關鍵詞】信息化 工業化 融合 “雙碳”目標

【中圖分類號】F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2.007

【作者簡介】杜傳忠,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導,南開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理論與政策、政府管制與反壟斷。主要著作有《轉型、升級與創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的系統性研究》、《國家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的路徑研究》(論文)、《智能經濟開拓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境界》(論文)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1]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也是我國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排放的重點領域,同時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主戰場。目前,我國整體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實現“雙碳”目標任務艱巨。面對以人工智能、能源互聯網、清潔能源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工業革命,必須加快推進和深化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簡稱“‘兩化’融合”,下同),驅動傳統增長模式轉變,促進綠色低碳發展,順利實現“雙碳”目標,這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大而艱巨的任務。

“兩化”融合的基本內容和現實要求

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內容。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重要命題。針對當時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能源消耗過大、環境污染較為嚴重、傳統經濟發展方式難以持續的難題,我們黨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戰略部署,即“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后,一場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為主要內容的新工業革命,也即第四次工業革命在全球孕育發生,使我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內容、特征和要求也發生了相應拓展和深化。新時代新征程,我國“兩化”融合主要是指通過信息技術特別是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全面應用,推動傳統工業向更高層次、更高效能、更加智能的方向發展。信息化的核心在于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推動傳統工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管理模式和服務模式的根本性變革。而工業化則是通過裝備技術、自動化、智能化技術手段,在大規模生產、精細化管理、產品個性化需求滿足等方面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兩化”融合體現在工業發展的微觀、中觀和宏觀等不同層面。在微觀企業層面,“兩化”融合是通過信息技術的引入和應用,推動企業生產、管理、經營等各環節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企業可以利用信息化工具,如企業資源計劃(ERP)、制造執行系統(MES)、新一代工業軟件等,不斷優化生產流程、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可以借助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化技術,作出更加精準的決策,顯著提升競爭力。在中觀層面,“兩化”融合通過推動信息技術與傳統工業融合,加速產業結構和產業鏈優化升級。傳統產業通過引入智能化、綠色化技術,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提升了產品附加值,降低了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實現了綠色低碳發展。同時,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促進了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合作,推動了高質量制造業集群的形成,并有助于新興產業的培育與壯大。在宏觀層面,“兩化”融合推動了經濟綠色低碳和高質量發展,改善了社會治理體系,并提高了公共服務水平。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推進“兩化”融合應把握以下基本要求:一是智能化。智能化是信息技術進一步升級發展的必然要求,不僅代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更是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企業借助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精細化和綠色化。這一轉變使得傳統工業生產模式從依賴人工操作和機械化手段轉向依靠高度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手段,使得生產過程實現自我監控、自我優化、自我提升,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還有效減少了人力成本、生產成本,提升了資源環境效率。智能化不僅體現在生產領域,還擴展到管理、營銷和服務等各個環節,是一種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生產運營過程各環節的智能化。

二是融合化。融合化體現了信息化技術在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深度滲透與協同作用,這種融合化不僅是技術層面的融合,更是跨行業、跨領域的綜合集成。在傳統制造業中,通過信息化技術與生產設備的融合,生產流程得到高度優化,企業能夠實現定制化、個性化生產,同時降本增效。信息技術還與供應鏈管理、物流管理、倉儲管理等領域深度融合,使得企業能夠實時掌握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交付的每個環節,優化生產過程和資源配置,從而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和運營效率。借助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不同產業之間的界限變得日益模糊,產業鏈、價值鏈之間的關聯更加緊密,生產與服務之間的融合不斷加深,催生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遠程運維等新模式、新業態,工業制造業的網絡化、生態化特征更加明顯。

三是高端化。實現“兩化”融合從根本上說要借助于先進的制造技術和信息技術,特別是高端化、關鍵性制造技術和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化不僅體現在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提升,還體現在產業鏈的整體提升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增強。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賦能,企業能夠加速創新,提升技術研發和產品設計水平,生產出更加復雜和高性能的產品。特別是在高技術制造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等領域,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產品的設計、生產、測試、維修等各個環節的精度和效率得到顯著提升,在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的同時,也驅動和支撐了制造企業實現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和綠色化轉型升級。

四是綠色化。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新征程“兩化”融合的基本要求。“兩化”融合為實現綠色發展提供了關鍵技術手段。通過信息技術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企業能夠更加高效地利用資源、能源,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借助于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數智技術的應用,企業可以實時監控生產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能源消耗與物料流動,從而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環境負擔。例如,智能電網技術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了電力資源的智能化調度和管理,提高了能源利用率,降低了電力系統的損耗。智能制造系統通過數據采集與分析,使得企業能夠在生產環節實時調整,減少廢品率和能源浪費,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綠色化的要求不僅局限于生產過程中的節能減排,還體現在產品設計和全生命周期管理上。在產品設計過程中,通過信息技術進行仿真和優化,能夠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影響最小化。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是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企業綠色轉型的關鍵所在。

“兩化”融合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機制分析

我國“兩化”融合的提出背景之一就是資源環境壓力加大,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難以持續,以信息化技術與工業生產融合,推動工業生產方式和能源消費方式轉變。

“兩化”融合賦能低碳技術創新,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供新動能。技術創新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驅動力,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清潔煤利用等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是推動減污、降碳、擴綠從而實現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量。首先,數智技術能夠深刻重塑創新主體的創新環境與模式,推動其從傳統的封閉式、閉源式創新模式轉向更加開放與協同的開源式創新。[2]數智技術通過構建高效的信息流通渠道,打破了傳統的技術壁壘與信息孤島,使創新主體能夠更加便捷地獲取外部資源、知識與技術支持,促進跨領域協作與創新,拓展創新網絡的廣度與深度,提高低碳技術創新的效率。其次,“兩化”融合有利于降低低碳技術創新的融資成本與風險。通過數字化管理、自動化生產和智能化監控,企業運營透明度提升,信息不對稱得到緩解,有助于引導資本流向清潔能源、生態恢復等低碳項目,使綠色技術創新項目獲得更多融資機會。再次,“兩化”融合能夠賦能低碳技術的產業應用。大數據和信息技術能夠精準獲取、處理和傳遞信息,有效緩解市場參與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促進低碳技術創新與需求方的高效對接,從而加速低碳技術的推廣與產業應用。同時,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平臺通過封裝行業經驗和技術、促進企業間的知識復用,顯著降低了綠色低碳技術應用中的重復性和轉移成本,推動了低碳技術的普及和規?;瘧谩W詈?,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憑借精準數據支持、智能管理和資源優化配置等優勢,與工業化各環節深度融合,有力推動了低碳技術的研發創新與應用。同時,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化的融合,重新組合、集成了工業生產系統中的技術應用體系,強化了技術系統對工業生產過程的作用和影響,進一步降低了工業系統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在“兩化”融合過程中,新一代信息技術還與綠色低碳技術實現耦合協同,極大增強了綠色低碳技術的綜合應用能力,為降低碳排放強度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加持作用下,綠色低碳技術不斷升級優化,通過提高能源轉化效率、推動清潔能源替代、實現智能化管理與優化等手段,更加有效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動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兩化”融合通過推進產業結構升級降低碳排放強度。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條件。通過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經濟增長的“含綠量”和增強增長的“含金量”,是穩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路徑。5G、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深度融合,提高了產業的智能化水平,推動了從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的轉型,為降低碳排放強度提供了新機遇。一方面,“兩化”融合賦能傳統產業向高端制造和高附加值產業轉型。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賦能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深度技術改造和低碳工藝創新,并不斷催生一系列新產業、新模式和新業態,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也大大提高了節能降碳水平。例如,數字化設計和3D打印等技術使得制造過程更加精準,避免了過度生產和原材料浪費,從源頭上減少了碳排放。另外,信息化技術,如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平臺,為傳統產業提供了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支持。通過精細化管理資源調度、庫存管理和供應鏈等環節,傳統產業實現了產能和資源的最優配置,減少了能源消耗和環境負擔。另一方面,“兩化”融合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新興產業發展,為產業結構的綠色低碳轉型注入新的活力。大數據、物聯網等新型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不僅為傳統產業注入了創新動力,還催生了清潔技術、新能源等多個新興低碳節能產業,這些產業具備顯著的綠色低碳特征,為實現降碳目標提供了有力的產業支撐。同時,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信息技術還為綠色金融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這些技術不僅提升了綠色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和信息流動性,減少了信息不對稱,還為綠色債券和碳交易市場提供了更加高效、安全的交易平臺,推動綠色金融體系創新,從而為產業低碳轉型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

“兩化”融合有利于促進能源結構優化和效率提升。隨著“兩化”融合的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能源生產和管理系統中的廣泛應用,推動了數字化和智能化能源生產管理體系的發展,尤其在能源工業鋼鐵、石油化工和水泥等重污染、重化工業部門。智能化能源管理和服務體系的建立,結合能源供需的實際應用場景,在工業園區產業鏈以及產業集聚區等形成系統性能源結構優化和能源彈性供給,為企業、產業和園區等的能源供應使用和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和效率提升保障。具體表現為將能源使用的重點節點有效連續、系統化管理,從整體上優化了能源的使用和消費結構,加速了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替代過程?;跀底只椭悄芑夹g,許多工業園區和大型企業已經建立了能源中心和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有效整合了能源技術,保持了能源供需的動態平衡,減少了能源浪費和閑置,并能夠及時提供風險預警。智能化平臺可以實時監控能源供給,這進一步提升了能源產業效率,優化了能源結構。另外,數智化技術有利于實現能源資源的合理流通和共享應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伴隨著“兩化”融合的推進和深入,清潔能源和低碳型高效能源體系逐步建立,與數智化工業體系相互適應、相互促進,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

“兩化”融合激活數據要素價值潛能,為提高碳治理能力提供新路徑。數字經濟條件下推進“兩化”融合有利于激活數據要素價值潛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減少配置過程中的經濟效率和環境效率損失,更好推動經濟從“資源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型?,F實中,物聯網、傳感器、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充分釋放了數據要素的價值創造與經濟賦能潛力,催生形成以高質高效、綠色低碳為主要特征的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就是綠色生產力,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激發數據潛在價值釋放,是形成綠色生產力的重要動力。2024年1月國家數據局印發《“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明確將“數據要素×綠色低碳”列為重點行動之一,指出要發揮數據要素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將數據要素深度融入綠色低碳發展的各個環節。場景開放創新是有效發揮數據要素價值的重要條件。數據作為基本生產要素,只有與場景有效結合才能釋放出潛在價值,更好發揮乘數效應,而“兩化”融合則成為這種場景創新的重要依托和載體。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型信息技術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有力提升了數據采集的廣度、分析的深度和應用的精準高效。借助數字化平臺和智能系統,數據參與企業決策、運營管理和生產制造,通過深度分析和技術應用,轉化為具有高附加值的要素資源,并在碳排放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具體表現為從精準監測、資源優化到綠色技術創新、碳市場管理,再到政策支持與社會監督等,可以說數據已成為推動節能降碳的“發動機”。此外,數據具有高度的多場景可復用性,具備“高流動性”“低成本復制”“報酬遞增”等特點,能夠有效促進跨領域的信息流動與協同,從而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支持。

“兩化”融合賦能綠色低碳發展取得的成效

我國高度重視“兩化”融合在促進“雙碳”目標實現中的關鍵作用?!?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與《“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都對以“兩化”融合深入發展賦能“雙碳”目標實現作出戰略部署。在相關戰略和政策的推動下,近年來我國“兩化”融合呈現從“局部應用深化”向“全面集成突破”的發展趨勢。根據《中國兩化融合發展數據地圖(2024)》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兩化”融合發展水平已達到63.6%,過去五年增長了13.6%。目前,我國超過七成的制造企業已不同程度地開展數字化轉型,近30%的制造企業實現了數字技術與關鍵業務環節的全面融合。伴隨著“兩化”融合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快速發展,其賦能“雙碳”目標的實現也取得明顯成效。

“兩化”融合促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特別是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技術的應用,為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提供了高效的數據處理與分析平臺,顯著提升了研發的精度和效率。從專利數量來看,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綠色低碳專利統計分析報告(2024)》,2023年,中國綠色低碳專利申請公開量9.7萬件,同比增長14.5%;專利授權量4.5萬件,同比增長8.0%。截至2023年底,中國綠色低碳專利有效量達到24.3萬件,同比增長19.1%。中國在綠色低碳專利申請方面的增長速度全球領先,對全球總量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5.7%。從技術領域來看,在化石能源降碳、節能與能量回收利用、清潔能源、儲能和溫室氣體捕集利用封存等五個綠色低碳技術領域當中,我國在節能與能量回收利用領域的專利有效量占比最高(34.1%),其后依次是儲能(27.8%)、清潔能源(20.0%)、化石能源降碳(11.6%)和溫室氣體捕集利用封存(6.4%)。其中,溫室氣體捕集利用封存領域的專利有效量增速最為迅猛。

“兩化”融合促進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傳統產業的低碳轉型和升級。以鋼鐵行業為例,鋼鐵行業是中國傳統產業中最為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行業之一。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的應用顯著提升了鋼鐵行業生產能效,正在推動鋼鐵行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發布的《鋼鐵行業數字化轉型評估報告(2023年)》數據顯示,93.9%的企業將數字化轉型融入企業總體發展戰略規劃中,并持續投入大量資金實施數智化改造升級項目。應用工業機器人成為鋼鐵行業普遍共識,機器人(含無人化裝備)應用密度達54臺(套)/萬人,較上一年36臺(套)/萬人提升50%。信息技術在能源管理、環保監測、安全管控、物流倉儲、設備監控、生產過程優化等方面的創新場景大幅增加,生產流程整體信息化水平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傳統產業的落后產能被加速淘汰。截至目前,我國已累計淘汰鋼鐵落后產能超過1.5億噸,完成鋼鐵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1.34億噸,壓減粗鋼產量超過4000萬噸,同時電解鋁、水泥等行業的落后產能已基本出清。

“兩化”融合加速綠色低碳產業發展。隨著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數字技術和工業生產的結合正在推動綠色低碳產業不斷發展。在新能源產業,智能制造賦能新能源汽車市場規??焖僭鲩L。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領跑全球。2022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705.8萬輛。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945.8萬輛,比2018年增長6.9倍,產量連續9年居全球首位,占全球的比重超過60%。在新材料產業,“兩化”融合通過數字技術提升產業效率、推動產業創新,促使新材料產業進入發展加速期。公開數據顯示,2019~2022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從4.5萬億元增長至6.7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4.2%。2023年新材料產業總產值達到7.9萬億元,預計2025年有望突破10萬億元大關。在綠色環保產業,“兩化”融合助力形成全鏈條的環保產業體系,涵蓋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技術研發、裝備制造、設計施工、運行維護等環節。據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測算,2023年我國生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約為2.24萬億元,成為綠色經濟的主要引擎之一。“兩化”融合推動我國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水平不斷提升,污水深度處理、VOCs治理、固廢處理和資源化以及土壤修復領域等技術裝備水平均得到了快速提升。

“兩化”融合促進能源結構轉型升級。能源結構轉型是影響碳排放的關鍵結構性因素,也是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路徑。信息化技術不僅推動傳統能源生產領域實現綠色轉型,還促進了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的開發與應用。傳統能源綠色轉型方面,自“十四五”以來,我國已完成超過7億千瓦的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及供熱改造。2020~2023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從15.9%提升至17.9%。可再生能源生產方面,截至2024年7月,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總裝機容量已達12.06億千瓦,是2020年底的2.25倍,水電和核電裝機容量分別增長了5819萬千瓦和819萬千瓦。此外,信息化技術還大幅提升了能源生產與消費之間供需匹配的精準度,尤其是在跨區域能源調度方面。截至2023年底,我國西電東送輸電能力已達3億千瓦,較2020年底提高了4000萬千瓦,電力系統的靈活調節能力持續增強。

“兩化”融合賦能綠色低碳發展過程中的制約因素

數據開發利用、治理能力有待提升,數字化產業基礎相對薄弱。數據要素的開發利用方面,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多數制造業企業對數據要素的應用仍處于初級階段,尚未構建起覆蓋企業全生產流程、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工業數據鏈。以人工智能的應用為例,優化生產模型需要大量高精度的生產數據,但目前受限于技術和成本,多數企業在獲取樣本數據方面存在困難。同時,由于數據格式、標準和安全性等方面存在差異,數據流動受阻,導致資源分散在不同部門,無法順暢匯集和共享。此外,大數據技術和平臺發展滯后,限制了企業外部數據的流動和融合,造成了產業間、企業間和企業內部的“數據孤島”,制約了企業數據要素的開發利用和數智化轉型。

數據治理能力亟須提升。隨著數據來源更加多元化以及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速度的加快,數據數量、規模快速擴張,但數據的收集、流動、分享、處理與加工能力沒能得到相應提升,包括碳排放監測數據在內的數據標準化體系不健全,數據獲取和開放共享存在諸多障礙,數據隱私保護和安全存在較多漏洞,制約了數據的跨區域、跨產業和跨企業流動、共享,難以充分發揮數據在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中的作用。具體到制造企業的綠色低碳轉型,多個制造業行業面臨碳排放監測標準體系不完善、標準推廣應用不健全、數據管理能力不強等問題,制約了數字化節能降碳和綠色水平提升的目標實現。數據開發、治理能力不足還阻滯了制造業企業綠色產品優化設計、綠色工廠生產供需匹配、綠色供應鏈溯源管理以及產品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的推進。

數字化產業基礎相對薄弱。數字化產業是當今促進“兩化”融合的重要產業基礎,而目前我國數字化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盡管我國以5G網絡、數字核心產業等為代表的數字產業規模已經很大,但在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數據中心、算力體系、工業軟件、智能終端等先進數字化基礎設施、數字化生產設備等的建設能力和技術水平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從而制約了產業數字化轉型和“兩化”融合的推進。我國在人工智能、操作系統等重要數字技術產業發展方面受到某些發達國家的人為遏制、打壓,面臨較嚴重的“卡脖子”問題。某些工業設計軟件、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創新性、基礎性數字產品和服務發展相對滯后,許多方面嚴重依賴進口。在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興起的背景下,部分關鍵數字基礎產業的境外上游供應鏈斷供風險進一步加劇,對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形成嚴重制約。在綠色服務方面,建立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及平臺應用基礎上的制造業綠色轉型和服務系統解決方案的提供能力明顯不足。

工業互聯網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有待加強。目前,我國大型企業以多種方式共同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但由于大型企業及其主導的產業鏈供應鏈間可能存在競爭關系,使得中小企業在面臨平臺選擇時猶豫不決,導致工業互聯網平臺在產業鏈供應鏈中的覆蓋度、功能完整性等方面仍需進一步加強。與此同時,部分企業在工業互聯網的初期發展中大多采用低成本的私有標識,使得產業鏈供應鏈中不同工廠單元兼容性不夠,信息傳遞存在壁壘,標識作用受到較大限制,無法滿足跨系統、跨企業、跨行業的兼容聯結需求。

在工業互聯網協同方面,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還難以有效服務于產業體系的供需銜接需求。不僅工業互聯網企業難以提供泛在連接、彈性供給、高效配置的平臺載體,對產業體系的引領能力和全流程服務供給能力明顯不足,其他企業也難以清楚表達對工業互聯網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需求,這不利于深入挖掘工業互聯網在產業體系中的應用需求。加之當前工業互聯網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場景碎片化、需求差異化等特點,導致工業互聯網難以有效支撐產業、企業的數智化轉型。區域協同方面,目前東部地區擁有較多的全國主要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相比之下西北、東北地區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明顯落后于東部地區,既不具備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的區位優勢,也缺乏相應的產業、技術支撐,制約著“兩化”融合的區域協調發展和系統提升。

此外,工業互聯網平臺在應用過程中,原本分散存儲的個人信息數據、金融數據、生產經營數據等逐漸向平臺匯聚,容易遭受網絡攻擊,可能引發敏感數據泄露、知識產權竊取、生產中斷等安全問題。此外,我國工業App、工業控制系統及設備等存在漏洞較多,工業互聯網平臺高危漏洞及網絡風險問題制約著“兩化”融合的推進。

企業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水平有待提升。目前,我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過程中面臨較突出的“三不”(即“不會轉”“不敢轉”“不想轉”)難題。傳統產業不同細分領域的企業生產模式各不相同,數智化轉型需求呈現明顯的個性化特征,而我國賦能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產品服務供給水平不高,特別是數智化轉型的系統方案提供能力不強,導致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不會轉”的問題。企業數智化轉型是一項周期較長、投資較大的復雜系統工程,從軟硬件購買到系統運行維護、從設備更新換代到人力資源培訓,再加上相關組織、流程調整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持續投入,由此對企業成本收益核算造成很大壓力。從企業數字化、智能化對綠色低碳轉型的影響看,目前我國碳交易市場還不夠活躍,覆蓋的行業也不多,由此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能夠帶來的節能降碳增效收益與投入成本相比還偏低,這也降低了企業通過推進智能化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熱情和積極性。

企業的數智化轉型不僅需要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數字化技術與企業各業務環節融合,還需要相應的組織結構調整、管理模式創新等。對于中小企業來說,自身數字化裝備應用比例較低、生產過程信息系統的覆蓋率和設備的聯網率不足,且信息系統功能重復建設、互不兼容較嚴重,導致數據無法共享,加大了企業數智化轉型的難度,導致企業“不敢轉”的問題。據2022年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調查,2021年41%的中小企業實現數據采集,但僅有17%的中小企業實現采購、倉儲、生產等信息系統的集成,且僅有21%的中小企業實現了生產全流程關鍵數據采集。

相關要素、標準的支撐保障能力有待加強。一是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特別是在人工智能應用領域,現階段,我國在智能駕駛、智能金融等智能技術應用領域位于全球前列,但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多數企業看重短期收益,多從事投資周期短、回報率高的一般性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而對于事關產業長遠發展的不確定性較高、回報周期較長的基礎性研發和關鍵技術創新的投入明顯不足。在高端芯片、關鍵部件、高精度傳感器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3]二是高水平復合型人才明顯不足。與“兩化”融合對人才的需求相比,現有人才培養體系、機制改革創新相對滯后,高端化、復合型人才培養嚴重不足。盡管近年來一些高等院校設置了一批數字化、智能化專業,但受培養周期長、課程體系相對落后、技術加速迭代等因素的限制,人才供給無法滿足實現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需求,尤其是既了解行業現狀,又掌握相關數智技術,能夠進行應用開發的高端化、復合型人才明顯不足。另外,目前我國“兩化”融合方面的產業、技術標準、規則建設明顯滯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與產業融合過程中引發的就業保障、隱私保護、產業安全、倫理道德等相關規范性制度建設也有待加強。

推進“兩化”融合、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思路及對策

強化數據、算力、算法、場景創新發展,提升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水平。一是加快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數據要素市場規則制度,加緊制定數據規范、定義數據標準,打通制造業企業數據采集、集成、管理、分析的產業鏈條,打破“數據孤島”,推動國家工業大數據平臺建設,實現數據的開放共享和高效流動。二是圍繞算力發展應用,持續推進芯片等關鍵產品和技術研發力度,加強算力設施高質量建設。鼓勵企業提前布局大規模智算算力,提高智算規模。加強算力調度技術應用試驗,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統解決方案。三是將算法設計環節和模塊進行分解和標準化,包括數據生產標準化、算法模型標準化、推理框架標準化,強化硬件、基礎軟件和應用軟件等的適配協同,進一步提高算法模型落地應用水平。四是圍繞綠色低碳發展加強數據、算力、算法和場景創新,開放創設更多“兩化”融合的應用場景,重點梳理并遴選高價值、高需求場景或可復制推廣場景,以場景創新和示范引領“兩化”融合邁向更高水平。五是分行業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基礎數據平臺,統籌綠色低碳基礎數據和工業大數據資源,建立數據共享機制,推動數據匯聚、共享和應用。加快制定涵蓋能源、資源、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數據信息的綠色低碳基礎數據標準。

強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創新、標準引領,打造“兩化”融合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動力引擎。一是強化技術創新。進一步加大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研發投入,強化自主創新能力。通過設立專項資金、提供稅收優惠等措施,鼓勵企業、研發機構等圍繞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進行創新,重視圍繞新型機器學習、類腦智能等人工智能前沿技術進行創新,加強對智能芯片、腦模型等產業核心技術的研發創新,促進腦科學、認知科學、計算機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創新,力爭搶占“兩化”融合的制高點。調整優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創新組織和模式,強化政產學研用深度合作,打造多元化技術創新生態。進一步加強產業基礎共性技術研發和服務平臺建設,加強跨學科、大協作、高強度、開放式協同創新平臺支撐,有效連接和貫通基礎研究、共性技術和成果產業化轉化通道。實現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與綠色技術創新有效結合,從技術創新底層邏輯、轉化渠道、產業化重點等層面實現“兩化”融合對綠色低碳發展的促進支持。積極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制定技術發展路線圖,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大力發展以綠色低碳為鮮明特征的新質生產力。二是加強綠色低碳標準體系建設。著眼于“雙碳”目標的實現和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應用的需求,完善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評價標準體系,制訂修訂一批低碳、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重點領域標準及關鍵工藝技術裝備標準。鼓勵制定高于現行標準的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加強對先進適用標準的實施落實。完善綠色低碳標準采信機制,加強對重點標準技術水平評價和實施效果評估。推進綠色設計、產品碳足跡、綠色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標準國際化工作。三是健全企業綠色設計推行機制。圍繞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全方位全過程推行工業產品綠色設計。在生態環境影響大、產品涉及面廣、產業關聯度高的行業創建綠色設計示范企業,探索行業綠色設計路徑,帶動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協同提升。構建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綠色設計平臺,強化綠色設計與綠色制造協同推進。聚焦綠色屬性突出且消費量較大的工業產品,制定相應綠色設計評價標準,健全標準采信機制。

適度超前部署數字化基礎設施,強化“兩化”融合基礎支撐。一是圍繞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基礎設施,深入推進“5G+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加快6G網絡技術研發,推動5G/6G基站、大數據中心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布局。同時加快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轉型,全面提速“雙智協同”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強化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重點打造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形成細分領域的工業操作系統,快速形成面向不同工業場景的創新應用和解決方案,更好滿足大量中小企業具有個性化特征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需求。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以平臺企業為引領、鏈主企業和中小企業為雁陣的平臺生態系統,借助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數據聚集和分析能力,實現要素泛在連接、彈性供給、高效配置,催生智能制造、資源協同、創新共享的新業態、新模式。三是強化“工業互聯網+綠色制造”。鼓勵企業、園區開展能源資源信息化管控、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地下管網漏水監測等系統建設,實現動態監測、精準控制和優化管理。加強對再生資源全生命周期數據的智能化采集、管理與應用。推動主要用能設備、工序等數字化改造和上云用云。支持采用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開展信息采集、數據分析、流向監測、財務管理,推廣“工業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新模式。

加快推進企業“智改數轉網聯”,強化標桿企業示范引領作用。一是聚焦產業鏈集群發展,加快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充分發揮關鍵產業鏈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完善上下游企業信息共享機制,構建協同有效的現代化產業鏈供應鏈網絡。鼓勵鏈主企業加強上下游企業間的數據、信息整合與交互,支持中小企業融入產業鏈供應鏈協作平臺。促進產業鏈集群中中小企業共享共用數字化工具,進一步提高工業園區內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水平,多層次推進企業智改數轉網聯水平。二是打造“智改數轉網聯”示范標桿,放大示范企業的示范引領效應。圍繞產業集群、重點產業鏈,打造一批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典型,持續創建“燈塔工廠”、國家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加快建設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持續推廣一批典型應用場景、優質案例和系統性解決方案。通過標桿企業引領、示范企業帶動,推動更多制造企業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三是強化綠色制造標桿企業的引領。圍繞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持續推進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建設,發展綠色制造。推動地方、行業培育發展本區域、本行業的綠色制造標桿企業,發揮綠色制造標桿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完善綠色制造評價體系建設,增加對環境信息的披露考察,鼓勵促進企業發展綠色制造,重視綠色低碳發展。

強化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鏈式融合是新形勢下實現“兩化”融合的重要途徑。首先,要著力推進提升重點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借助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術的溢出效應和產業鏈上下游關聯效應,帶動全產業鏈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并促進產業鏈條向研發設計、高端制造、品牌營銷等高附加值環節攀升。其次,推動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融合創新,建立健全重要產業鏈供應鏈風險識別、預警和處置機制,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形成多層次監測監控體系,統籌推進重點領域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最后,貫通綠色供應鏈管理。鼓勵工業企業推行綠色制造承諾機制,倡導供應商生產綠色產品,創建綠色工廠,打造綠色制造工藝、推行綠色包裝、開展綠色運輸、做好廢棄產品回收處理,形成綠色供應鏈。推動綠色產業鏈與綠色供應鏈協同發展,鼓勵汽車、家電、機械等生產企業構建數據支撐、網絡共享、智能協作的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及供應鏈綠色化水平。

強化政府政策作用,促進“兩化”融合和綠色低碳發展。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激發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內生動力。對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技術實施改造提升且納入典型示范的企業給予相應補貼。通過設立專項基金和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企業加大對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投入??茖W合理構建政府、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合作銀行、企業等多主體參與的融資模式,降低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融資成本。對處于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中的中小企業給予低息或貼息貸款、稅收減免等支持。采取更加精準服務方式,了解掌握企業實際需求,組織鼓勵企業申報“兩化”融合試點項目,并提供政策支持和協調機制,及時幫助企業解決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過程中遇到的痛點、難點問題。‌二是加大對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與綠色化協同發展的支持力度。通過制定實施相關財稅金融扶持政策,引導中小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與綠色化協同轉型。推動更多財政資源傾斜,充分利用清潔技術改造、節能減排、科技計劃等資金渠道及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探索建立多元化社會投入機制,加大相關專項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企業協同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和綠色低碳發展。同時,持續完善支持“碳達峰”“碳中和”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市場化機制,推動法律、政策、規劃等多種手段和工具協同發力。[4]加快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完善碳價機制,提升市場化減碳效率。

注釋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年,第40頁。

[2]戚聿東、肖旭:《數字經濟時代的企業管理變革》,《管理世界》,2020年第6期。

[3]杜傳忠、張榕、劉書彤:《人工智能全面賦能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機制與路徑探析》,《經濟縱橫》,2024年第11期。

[4]杜傳忠、張榕:《健全促進數實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24年第12期。

A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ual Carbon" Goals

Du Chuanzhong

Abstract: In the new journey of the new era, China's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has a new expansion and extension in its content, and intelligence, integration, high-end and green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its basic requirements.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will promote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by empowering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mo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promoting energ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In the meantime, it will provide a new path for improving carbon governance capacity through activating the value potential of data elements. China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promoting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but there also exist many problems and constraints. To this end, it is important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ata, computing power, algorithms and scenarios; strengthen digital, intelligent,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tandard guidance; deploy digital infrastructure ahead of schedule; accelerate the promotion of "intelligence renovation + digitalization + industrial internet" in enterprises; emphasize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empower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strengthe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policies in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s well as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Keywords: informat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integration, "dual carbon" goals

責 編/韓 拓 美 編/梁麗琛

[責任編輯:韓拓]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 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国产精品一区伦免视频播放 | 色网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事 | 精品视频在线免费 | 性欧美video另类bd | 日韩免费视频播放 |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日韩 | 久久精品亚洲 | 欧美激情小视频 | 欧美人与禽 | 久久久久99 | 伊人国产在线视频 | 亚洲黄色免费 |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影院 | 成年在线视频 |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 亚色国产| 啪啪伊人网 | 美女一级ba大片免色野外 | 日本在线www | 欧美首页 | 狠狠看| 婷婷综合亚洲 | 日本国产最新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对白91色拍高清精品 |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 亚洲视频国产视频 | 隔壁搬来黑人巨大中文字幕 | 国产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九色国产在线 | 热re66久久精品国产99re | 国内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人呢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图片 | 欧美色资源 | 男女视频免费网站 | 福利视频99| 性欧美女人 | 亚洲成人看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