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說
2024年11月,國務院國資委黨委舉辦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會暨廳局級干部研修班,會議提出,要推動中央企業穿越經濟周期,支持企業開啟增長的“第二曲線”。
當前,科技創新能力逐漸成為一般企業與卓越企業的分水嶺,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央企亟需轉變利潤結構、增長結構,開啟增長的“第二曲線”。對傳統主業規模龐大、責任重大的央企來說,開啟“第二曲線”并非易事。但與此同時,有些央企先行一步,敢闖敢試,憑借技術、人才儲備和戰略眼光,成功開啟了“第二曲線”。
新春佳節之際,《國資報告》特別策劃了“新春走基層 見證新動能”專題報道,派出多路記者分赴基層,調研不同領域的央企實現轉型升級、打造新增長點的故事,見證央企在培育“新動能”方面的能為和善為,也為其他謀求開啟“第二曲線”的央企提供經驗和借鑒。小新為您分享該專題報道,今天帶來第二篇《中糧糖業:從糖廠到“藥廠”》。
中糧糖業:從糖廠到“藥廠”
中越邊境小城崇左長夏無冬,喀斯特奇峰秀水之間,連綿的甘蔗林翻涌成海。春節將至,這座“中國糖都”正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龍頭企業中糧崇左糖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糧崇左糖業”)門庭若市,上百輛滿載甘蔗的貨車魚貫而入,空氣中彌漫的焦糖香濃得化不開。
但這里不只是一座制糖廠。不久前,國產化自主工藝技術的注射級蔗糖生產線在此建成,此起彼落的機械臂在自動化流水線上熟練操作,一罐罐白色包裝的注射級蔗糖標志著這一“卡脖子”技術突破邁出了產業化的關鍵一步;廠區內的生物質發電站則變廢為寶,將燃燒甘蔗渣所產出的清潔電力輸送上網。方寸之間,中糧崇左糖業集糖廠、藥廠、新能源電站于一體,“第二曲線”在創新驅動下釋放巨大潛能。
中糧崇左糖業隸屬于中糧糖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糧糖業”),后者是中糧集團旗下以食糖和番茄為主業的上市公司,也是中國最大的食糖生產和貿易企業及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番茄制品加工企業。
近年來,中糧糖業以“科改企業”中糧崇左糖業為先鋒,布局戰新產業,打造“第二曲線”。如果說入局新能源發電只是“雙碳”目標下眾多企業的常規操作,那么研制藥用糖則是中糧糖業朝著我國戰新產業“低端內卷、高端缺失”困境的一次正面亮劍。
學者季羨林曾在其學術專著《糖史》中詳細論述了中國乃至全球甘蔗種植業和制糖業數千年的發展歷史。如今,中糧糖業正在以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實踐,為《糖史》書寫時代新篇章。
尋找新賽道
食糖產業是一個周期性較強、對外依存度較高、受天氣影響較大的行業。我國食糖年產量約為1000萬噸,國內食糖消費量每年1500萬噸左右,缺口部分需從巴西、泰國、澳大利亞等熱帶國家進口,國際市場價格的可控性不強。中糧糖業是中國市場的主要進口渠道,其食糖經營量(包括自產糖、加工糖、貿易糖)占國內食糖市場份額接近1/3。
中糧糖業營業收入的九成以上來自食糖產業,其業績受到糖業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翻閱中糧糖業歷年財報可見,2019年至2021年行情走低,該公司出現增收不增利的局面;2023年糖價高企,其凈利潤同比增長177%,扣非凈利潤漲幅更是高達233%;2024年糖價滑落,前三季度其凈利潤較2023年同期也有所下降。
為了平滑大宗商品商情的周期性影響,中糧糖業在優化食糖業務的同時,積極尋找“第二曲線”。該公司最初的思路是立足食品行業拓展新賽道,其非糖業務與食糖業務實現互補,對利潤貢獻顯著。
但中糧糖業并不滿足于此,在國家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大背景下,該公司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人民生命健康,尋找更具科技含量的“第二曲線”。
食糖產業向前一步便是醫藥產業。藥用糖大致可分為口服級和注射級兩大類:口服級藥用糖以口服級蔗糖為代表,它們與食糖類似,都是從消化系統進入人體,通常作為藥品的甜味劑、賦形劑;注射級藥用糖以注射級蔗糖為代表,是生產抗體類、疫苗類藥的重要輔料,它們從血液循環系統進入人體,與食糖存在本質的區別。
中糧糖業早在2020年就已正式投產了口服級藥用蔗糖生產線。但注射級蔗糖因市場份額小、技術難度高、與食糖產業生產跨度大,最初并未列入中糧糖業的發展方向。事實上,即便放眼全球,巴西、泰國等產糖大國也沒能孕育出注射級蔗糖強企,全球市場長期被來自歐美傳統醫藥強國的醫藥企業而非制糖企業壟斷。
“我國注射級蔗糖完全依賴進口,疫情期間,國際貿易受到巨大沖擊,注射級蔗糖進口也不例外。中糧糖業進出口部研究認為,注射級蔗糖在國內市場非常短缺且附加值高,值得重點關注。”中糧糖業甘蔗糖部總經理助理、藥用糖項目負責人徐光輝說。
一組數據可供對比:近年來,注射級蔗糖的進口價格超過120萬元/噸;而根據中國糖業協會發布的數據,2023年9月成品白糖平均銷售價格為7009元/噸,這已是近年的最高位。
從提升經濟價值和功能價值的雙重角度出發,中糧糖業開始認真考慮自主研發注射級蔗糖的可行性。
國產注射級蔗糖的誕生
當關于注射級蔗糖的情況匯報被遞上中糧糖業主要領導的辦公桌時,數千公里之外的中糧崇左糖業迎來一群稀客。
2021年3月,國家藥典委員會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藥品檢驗研究院(以下簡稱“廣西藥檢院”)專家組到廣西各大制糖企業調研,為注射級蔗糖國產化突破尋求機會。專家組走訪了多家制糖企業,但效果并不理想。最后,當在中糧崇左糖業看到三根高聳的離子交換樹脂柱時,中國藥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涂家生忽然興奮起來:“這是我第一次在國內制糖廠看到,中國的藥用糖還有希望!”
專家組走后,中糧糖業甘蔗糖部就注射級蔗糖進行了初步調研。“坦率地說,我們缺乏醫藥研發的知識,更缺少相應的技術儲備,一切都要從零開始,難度可想而知,我們猶豫不決。”中糧糖業甘蔗糖部總經理蒙軍回憶。
思索再三,他們決定放手一搏。蒙軍將甘蔗糖研發中心全體人員和下屬5家工廠的生產工藝骨干召集起來,舉行了一個簡單的啟動會。他對大家說:“這件事必須干成。干成了我給你們慶功!”
但科技創新光靠先進設備還不夠,研發經費和研發團隊才是重中之重。
中糧糖業完善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在企業自籌的同時,該公司還聯合廣西藥檢院、中國藥科大學申報了“十四五”廣西科技重大專項,獲取政府支持。
研發團隊的構建則得益于中糧集團內部專業化公司之間的融通。中糧糖業與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糧研究院”)聯合組建技術攻關團隊,后者是中糧集團核心研發平臺。中糧研究院糖業研發中心主任助理王健成為這個技術攻關團隊的負責人。這支當時平均年齡只有33歲的技術攻關團隊,囊括了10余名畢業于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科研院校的博士和碩士。
研發團隊查閱了200余篇文獻、專利,研究了美國、歐盟等國際標準,拜訪了10余位國內外藥用輔料專家學者,迅速擬定了幾條潛在的技術路線。“大家幾乎都不想休息,就想著爭分奪秒惡補研發需要的知識,恨不得一天能有28個小時。”王健說。
然而,最初幾個月的全力奮戰進展并不順利。實驗中,關鍵的重金屬、酚類物質、無機鹽、微生物等技術指標一直達不到要求,團隊士氣陷入低谷。
蒙軍再次組織技術攻關團隊開會,提出“百日奮戰”目標。研發團隊重振旗鼓,不斷分析與競品之間的差距,反復研討、反復嘗試、反復驗證,2022年初終于在實驗室制備出小試樣品。“望著晶瑩剔透的糖粒,小伙伴們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徐光輝說。
經權威部門驗證,產品核心指標達到美國、歐盟、日本等國際標準要求,這標志著中糧糖業終于打通了我國注射級蔗糖的工藝技術路線。
但小試并非終點。中糧糖業統籌協調,投資建設了醫藥級超潔凈實驗室,搭建了中試平臺。2022年5月,研發團隊在第二階段的“百日奮戰”后,成功制備了20公斤中試放大樣品。經確認,試驗結果同小試一致,產品質量完全符合中國及國際標準。
加快布局“藥用糖”
科技成果只有經過轉化才能成為現實生產力。為推動注射級蔗糖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中糧糖業明確了新階段的3項重點工作。
首先是申請專利。2022年12月,中糧崇左糖業與中糧研究院聯合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了2項名為“一種注射級蔗糖制備方法及其用途”的發明專利申請。短短10個月后,其中1項于2023年10月24日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成為國內第一個注射級蔗糖發明專利授權。一個多月后,另一項申請也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授權。
在專利申請的同時,生產線建設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2024年5月,國內首條注射級蔗糖示范生產線在中糧崇左糖業破土動工。該生產線于2024年11月完成主體設備安裝,12月完成設備調試和全線投料試生產,生產線一次性投料試產成功,達到設計產能和產品質量要求。這條生產線融合了制糖工藝與制藥標準,實現了從“制糖”向“制藥”跨界。“我們這3年的努力沒有白費,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光榮使命。”中糧糖業注射級蔗糖產業化技術負責人楊釗說。
更重要的一關是國家藥監局的藥品審評審批。自2015年國家啟動新一輪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以來,藥用輔料進入關聯審評審批階段。藥用輔料登記人需先按要求在平臺登記,獲得登記號,進入“I”狀態;此后,藥用輔料需與藥品制劑進行關聯,開始關聯審評;等到其關聯的藥品制劑獲得批準時,表明藥用輔料也一同通過了技術評審,登記號的狀態會由“I”變成“A”。進入“A”狀態后可以大規模應用于藥品制劑的生產銷售。目前,中糧糖業所產注射級蔗糖已進入“I”狀態。中糧糖業發布的2024年半年報顯示,該公司已累計向抗體、疫苗等領域25家醫藥企業寄送注射級蔗糖樣品用于測試。
在注射級蔗糖取得成功的基礎上,中糧糖業加快布局“藥用糖”這一新賽道。
徐光輝介紹,藥用糖領域的布局主要從三方面著手。第一是提升以口服級藥用蔗糖為代表的傳統輔料的質量標準。第二是推動高端輔料的國產化替代,除注射級蔗糖外,其他高端藥用輔料的研發也在推進中。第三是研發面向特殊人群的專用輔料。“我們成功研發了我國首款兒童藥用蔗糖和首款藥用紅糖,建立了兒童藥用糖質量標準與生產體系,填補了國內空白。”
醫藥工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性產業,這意味著中糧糖業尤其是中糧崇左糖業要進行一場脫胎換骨的轉變。2023年5月,中糧崇左糖業入圍國務院國資委“科改企業”名單。2024年12月,該公司被認定為“廣西高新技術企業百強”(第32位),已經連續4年被評為廣西高企百強。
中糧糖業的轉型升級與中糧集團加速構建科技創新體系之間形成共振。中糧集團科技創新部副總監郭斐介紹,近年來,中糧集團“集團—專業化公司—工廠”三級研發體系不斷完善。集團層面,2024年,該公司新組建了科技創新部,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董事長親自擔任;專業化公司層面,中糧研究院與糧谷、油脂、糖業等領域專業化公司加大合作力度,暢通人員雙向流動渠道,促進生產與科研深度融合;工廠層面的創新活力也不斷釋放,中糧崇左糖業便是典型。
雙向掛職制度為產研融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注射級蔗糖研發團隊中王健、楊釗等來自中糧研究院的成員,均在中糧崇左糖業進行掛職。徐光輝最初也就職于中糧研究院,2015年赴中糧糖業掛職,外派中糧巴西糖廠回國后,便留在中糧糖業成為該公司研發負責人。
他們用結晶的糖粒,描繪出中糧糖業食藥雙布局的新藍圖,也勾勒著自己人生不斷向上的“第二曲線”。(記者 粟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