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承載著闔家團圓、辭舊迎新的美好期許,對于老年人來說,更是感受溫暖、收獲關懷的重要時刻。“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愛老助老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各級黨委政府、社會組織、養老機構和家庭要緊密配合、協同發力,全方位、多層次為老年人構建起充滿溫暖與幸福的新年盛景。
物資援濟暖寒心,關懷播撒赤子心。在春節慰問工作中,組織、民政、婦聯等部門扮演著關鍵角色。開展慰問前,需深入調研老年人的實際狀況,精準把握不同群體的需求。比如獨居老人渴望陪伴,患病老人急需醫療支持,貧困老人依賴物資幫扶等。根據這些需求籌備慰問物資,策劃相關活動。在慰問過程中,工作人員與志愿者需秉持耐心、溫和的態度,運用恰當的溝通方式,避免因不當言語給老年人帶來心理傷害。慰問結束后,建立回訪機制,持續關注老年人后續生活,及時解決新問題,讓老年人群體切實感受到社會的持續關懷。
服務細致贏人心,關愛點燃暢意心。“雙報到”黨員干部、志愿服務者以及智慧養老、社區工作人員等服務隊,要深入孤寡、獨居老人家中,從生活細節入手,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幫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服務可以是為老年人理發,提升精神面貌;打掃衛生,改善居住環境;協助老年人試穿新衣并拍照留念,定格老年人幸福笑容……這些看似平凡的舉動,卻充滿了儀式感,體現出對老年人生活品質的關注,給予老年人更多精神慰藉,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尊重,激發對生活的熱愛與向往。
活動鋪陳沁人心,民俗賡續歡顏心。區域養老中心、養老院、幸福院等養老機構,是營造節日氛圍的重要陣地。春節期間,開展各類民俗活動,能讓老年人沉浸式感受傳統節日的魅力。比如,鼓勵愛好書法的老年人題寫春聯,邀請非遺傳承人指導老年人剪窗花、捏面人,組織老年人一起包餃子,這些活動不僅弘揚了傳統文化,也為老年人搭建了社交平臺,促進鄰里交流,增進情感聯系,是構建和諧社區的基礎,也是傳承文化、凝聚人心的關鍵所在。
子女膝前盡孝心,親情溫暖暮年心。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子女的孝敬是老年人幸福的根本源泉。“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女應主動承擔贍養責任,不僅要保障老年人的物質生活,更要關注其身心健康。日常生活中,要耐心傾聽老年人的心聲,尊重他們的意愿和決定,給予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與尊嚴。全社會應大力弘揚孝道文化,增強子女的贍養意識,讓孝道在行動中得以踐行,為老年人營造充滿愛的家庭環境。
尊老為德,敬老為善,助老為樂,愛老為美。讓老年人過個“幸福年”、過好“幸福晚年”,不僅僅是春節期間的短暫行為,更要轉化為一種持久常態化的社會行動。我們期待看到更多類似的舉措,建立長效機制,營造形成尊老、敬老、愛老的和諧家園,讓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幸福與溫暖中安享晚年。(作者:郝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