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湖熟,天下足”,歷史上蘇州是國家的經濟中心所在,也是江南地區文化中心所在。蘇州2500多年的發展演變,就是文化經濟互動的歷史,到現在依然如此。文化與經濟“雙面繡”,是中國名城保護的“蘇州方案”,也是可以向世界展示的“中國智慧”。
“江南水鄉”這4個字映入眼簾,在人們腦海中就會勾畫出一幅輕柔秀美的風景圖。確實如此,長三角地區河網密布,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的結合,形成江南水鄉城鎮特有的雅致、古樸、幽靜的特點。以蘇州為代表的江南水鄉城鎮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生活文化特色,是“天人合一”傳統思想塑造的理想人居環境,反映了杰出規劃理念和建造藝術價值。
蘇州較早制定古城整體保護規劃,在保護發展過程中堅持并很好地執行了“保護古城、開發新區”的理念。如今,古城不僅是蘇州市的中心,也是江南文化集聚地、人文經濟示范區。
蘇州古城有14.2平方公里,是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主體。早在1986年國務院批復的《蘇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就確定了“全面保護古城風貌,積極建設現代化新區”的城市建設總方針。2012年姑蘇區正式成立,成為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示范區,2020年又被列為第一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近40年來,蘇州古城走出了一條有機更新的城市活態保護之路,保持了完整的城市歷史格局與風貌,尤其在建筑高度、建筑風格的管控上,取得了顯著成效。
古城是一個活著的“生命體”,全面保護古城風貌不是一成不變、什么也不能動,而是要用心、細心、耐心地守住底線,管控變化,守正創新,這樣古城保護之路才能越走越堅定、越走越寬廣。
在古城保護實踐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逐步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條件,以整體保護古城風貌為前提實現城市有機更新。我主持的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整治工程,以及更早完成的古城37號街坊(雙塔歷史地段)更新改造,主要目標都是適合人居與舒適生活,并保持可持續性,形成了“重點保護,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的設計原則。
蘇州古城是中國的、世界的,更是“蘇州人”的。這里的“蘇州人”,包括了出生在蘇州、成長在蘇州、養老在蘇州或者學習在蘇州、工作在蘇州、生活在蘇州、旅游在蘇州的所有人。因而,古城保護要為所有“蘇州人”服務,要宜居、宜業、宜游。
水是江南地域自然和人居環境的母體,也是江南文化的靈魂。下一步,蘇州要建設“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國際旅游目的地”,需要加大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力度,要與周圍的無錫、湖州、嘉興等城市聯手,將沿河風光景色等資源充分利用好,生動展現江南文化的多元魅力。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蘇州考察時指出:“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不僅有歷史文化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
蘇州的人文經濟學一定要交出更加圓滿的答卷。在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進程中,更加重視傳統民居的保護更新、傳統產業的創新性發展,促進城市保護與文化旅游的良性循環。在又一個新年之初,我們需要拿出“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干勁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