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我去影院看《哪吒之魔童鬧海》,影片以獨特的中國古典神話故事為藍本,通過現代動畫技術與創新敘事手法,重新解構詮釋哪吒這一經典形象,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與情感的觀影盛宴,影片豐富飽滿的人物形象都讓人久久忘懷。
五年磨出一劍的“匠心”。影片里,為了重塑哪吒和敖丙肉身,陳塘關村民從種蓮花、挖藕、磨藕粉、雕刻……經過多道工序,才能塑造肉身。影片外,此劇本就改了2年,磨了66稿,整個團隊大手筆投入,對細節可謂摳到極致。哪怕是一根鐵索鏈條的效果,都磨了一年。正是這種為藝術精益求精“匠心”,尊重觀眾的極致努力,才讓這部影片如此驚艷出彩,電影上映三天,就突破3000萬次觀影記錄。這種“精雕細琢天上有”的的追求卓越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敢于沖破束縛的“決心”。哪吒生來就是魔,但他敢于沖破束縛,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在考核中,他克服來自傲丙共用肉身、陳塘關本困等的困難,他不服輸,不教條主義,銳意進取,敢闖敢拼,在面對困難時說道:“若前方無路,我便踏出一條路;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轉這乾坤。” 這種不服輸的精神,敢于創新的精神,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我們應該敢于嘗試新的工作方法,勇于探索未知領域,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面對基層工作的挑戰。
紛繁復雜中堅守“初心”。影片中,更是塑造了申公豹沒有被困在“人的偏見是一座大山”里,他骨子里是有良知,在陳塘關總兵李靖請求他出城購買急需藥材時,他堅守自己的原則果斷拒絕,但又要求留下清單,幫忙采買,還另外增加采買了所需物資。
作為基層干部,觀看后當認真汲取影片中的“匠心”“決心”“初心”,自覺運用到工作中來,無論我們處于什么崗位,都要拿出“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來,即使面對不可能的挑戰,也要嘗試找到出路,勇于干事、敢于擔當、主動作為。以“踏石留印”的精神,用“繡花”功夫解決問題,拿出較真碰硬的勁頭,篤實自持,久久為功,扎扎實實做好群眾關心的每一件小事,讓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作者:黃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