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是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躍遷的題中之義。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為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深入推進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工程指明了前進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具備強大的思政引領力,把握好高等教育這個“龍頭”,探索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以數字時代高校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教育強國建設。
全方位推動“數字嵌入”,為經濟社會長期穩定發展提供思想引領
從教育數字化對高校思政教育布局的整體重建來看,“數字嵌入”是將數字技術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設施框架,保持數字技術應用方向與高校思政教育導向的內在契合,通過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功能的擴展升級,為經濟社會長期穩定發展提供思想引領。
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肩負著思想政治教育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先進文化的重任。一要打造思政教育云空間,以教育云聚態引領和傳播社會主流價值。云計算技術提升了教育數字化的運維和服務能力,也改變了高校傳統數據管理與應用中心的架構。要通過平臺云、應用云搭載黨建引領、思政教育等應用,進一步整合思政教育教學內容,提升高校師生抵制錯誤思潮的理論與行動自覺。二要構建思政教育新場景,以教育一體化有效開展社會動員。教育數字化轉型離不開數字技術的工具驅動和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標驅動,應依托技術賦能突破高校思政教育場景的時空限制,在“家校社”一體化聯動教育過程中強化“大思政課”實踐育人的效果,通過思想宣傳、價值引導、精神支持等凝聚思想共識,有效動員全社會應對突發社會事件、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
全過程加強“數字滲入”,為賡續黨和國家偉大事業培養時代新人
從教育數字化對高校思政教育內容的系統重組來看,“數字滲入”是將數字理念擴散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過程,協調數字工具理性和思政價值理性的關系,通過漸進性地優化高校思政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為賡續黨和國家偉大事業培養時代新人。
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需堅守教育“四為服務”立場,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一要更新高校思政課教師數字教育理念,將立德樹人落實到思政教育全過程。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數字化建設是數字時代弘揚教育家精神的必然選擇,需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貫徹立德樹人要求,遵循“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原則,依托數字技術挖掘和掌握思政課學情動態,增進高校思政課的情感認同和引領作用,同時強化數字倫理意識,防止思政數據濫用和泄露。二要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數字教學素養,將數字技術運用于思政教學全過程。強化思政課教師的數字教學技能培訓,基于數字思政對受教育者的“精準畫像”,運用虛擬化、智能化的教學資源進行因材施教、創新教學方法,依托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掌握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教學與反饋相統一的教學設計能力,探索構建師生交互式學習共同體。
全維度深化“數字融入”,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從教育數字化對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總體重構來看,“數字融入”是將數字元素整合進高校思政教育的體系維度,并通過數字與思政管理、教學、學習的深度融合,推進高校思政教育生態系統的數字化和國際化改造,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一要建設數字化的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以中國話語增強中國道路解釋力。教育體系的高質量發展需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等維度的密切配合,應瞄準數字思政、堅持內容為王,正確處理好技術形式與教育內容、虛擬空間與現實課堂的關系。在運用中國話語講述中國故事和中國奇跡時,既要借助數字技術提升思政課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又要注重思政學理闡釋和價值輸出,防止技術異化引致教育效果的表面化和形式化。二要建設數字化的高校思政傳播體系,以中國聲音增強中國經驗認同度。數字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守正創新需通過數字技術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生動轉化,將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內容融入學生日常,引導高校青年學生辨別多元思潮、厘清是非曲直,進而主動認同、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網絡和現實的空間張力中理性發聲、駁斥偏見、傳播正能量。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做好高校立德樹人工作要始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用好高校思政課的課堂教學主渠道,充分發揮以理服人、關照學生的優勢,致力于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隨著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深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間突破了傳統物理層面和第一課堂的局限,轉向網絡空間和實踐育人的第二課堂,新時代新征程塑造高校思政教育發展的新優勢,需以傳統優勢與技術優勢高度融合為依托,通過數字技術的全景式“嵌入”“滲入”和“融入”,協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實效性。(作者: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姜力月)
本文系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新進教師教學研修項目(MYXJ202301)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