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溘然長逝,享年99歲。這位“深潛”一生的“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用一生心血鑄就大國重器,以默默奉獻詮釋忠誠擔當。他的奮斗歷程不僅見證了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輝煌征程,更是一座精神燈塔,激勵新時代青年勇毅前行。作為肩負振興重任的選調生,更應從黃旭華院士的事跡中汲取力量,堅定理想信念、踐行為民初心、錘煉實干本領,以青春之筆書寫基層奮斗答卷。
鍛造忠誠信念,鑄牢理想信念之基。黃旭華院士青年時便立志“造船報國”,面對技術封鎖,他毅然選擇隱姓埋名,三十年未能與家人相見,甘愿以一生堅守換取國家安全。選調生作為肩負基層振興使命的青年干部,要從中汲取精神力量,把忠誠融入血脈,把信仰鐫刻在行動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忠誠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是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命運的堅定選擇。面對基層復雜多變的環境,要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筑牢初心,始終做到對黨忠誠、矢志不渝,在風雨洗禮中磨礪意志,在時代浪潮里堅定方向。
厚植為民情懷,踐行群眾路線之道。黃旭華院士不僅專注科研,更關心社會民生,他將個人獎金用于人才培養,始終心系國家發展,以“無我”精神投身社會事業。選調生作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更應厚植為民情懷,把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應堅持“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以“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深入田間地頭,傾聽群眾呼聲,把“小事”當成“大事”干,把“難事”當成“家事”辦,真正做到“身入”更“心至”,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溫暖百姓心田。
磨礪實干作風,淬煉攻堅克難之能。黃旭華院士帶領團隊從無到有,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用算盤計算數據、用土辦法攻克尖端技術,終于研制出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用行動詮釋了“實干興邦”的真諦。這種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精神,同樣是新時代選調生必須具備的品質。“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面對改革發展的深水區,選調生要錘煉迎難而上的拼勁、敢為人先的闖勁,敢于在鄉村全面振興、基層治理等領域探索新模式、新路徑,真正做到“遇山開路、遇水架橋”,在攻堅克難中練就“寬肩膀”“鐵肩膀”。
(嘉興市南湖區大橋鎮由橋村選調生 馬星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