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寒假,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赴遼寧鲅魚圈開展實踐調研活動。他們攜手紅旗大集團隊,繼續秉持守正創新的理念,繼承優秀成果,深入挖掘鄉村手藝人背后的文化故事和經濟價值,力求在實踐中開拓創新,以文化賦能鄉村產業發展。
高屋建瓴:從文化傳承到產業賦能
鄉村手藝人不僅是技藝的傳承者,更是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隊員們歷時一周,深入16個村莊,探訪百余位手藝人,記錄下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以鏡頭傳遞老手藝人的初心、傳承與希望,并邀請手藝人在紅旗大集展示。被探訪的工匠們說,手藝不過就是“一手養人,一手養己”,“技藝是愛好,只不過把愛好堅持了十年而已”……他們言辭質樸,但字句間的韌性和活力卻直抵人心。
隊員們意識到,鄉村手工藝的傳承不僅是文化保護的需要,更是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關鍵。他們提出,挖掘和宣傳鄉村手藝人背后的文化故事是基礎,但更重要的是讓鄉村手藝人富裕起來,讓他們樂意傳承下去。
腳踏實地:紅旗大集上的“煙火氣”
紅旗大集有300多年歷史,占地13萬平方米,有商戶3000多家,打造的“趣東北 更東北”民俗主題,是東北地區最大的民俗文化市集。逢陽歷2/5/8/0日及周末為集日,節假日客流可達10萬余人。紅旗大集注重突出當地特色,助力社區商業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隊員們挖掘“隱”在村里的鄉村手藝人,邀請手藝人走出村莊、走進紅旗大集,借助老手藝講好鄉村故事,讓更多人了解鄉村文化、關注鄉村老技藝。手藝人們借助紅旗大集平臺,向更多人展示手藝,他們制作的傳統美食、地道特產吸引了眾多游客。這種接地氣的實踐方式,讓鄉村手藝“活”了起來,更讓鄉村經濟“火”了起來。
“在紅旗大集過中國年,感受東北最濃煙火氣。”這是隊員們最深刻感受。
1月23日下午,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匯報會在鲅魚圈區順利召開,營口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陳勇、副局長吳昌明,鲅魚圈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姚勇、黨組成員吳存瑞,紅旗大集董事長劉寶福,遼寧農業職業學院副院長胡克偉,遼寧省果樹研究所所長里程輝出席會議。會上,陳勇對學生們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的調研成果為鲅魚圈區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持。他鼓勵學生們繼續發揮專業優勢,深入挖掘鄉村文化資源,探索更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創新模式。同時,陳勇也對學生們的未來工作提出了殷切期盼,希望他們能夠持續關注鄉村發展,為鄉村建設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未來,紅旗大集將深化與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的合作,不斷發掘并培育鄉村手工藝,促使這些傳統技藝走出鄉村、融入集市;同時積極探尋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多元化路徑,通過文化的滋養與產業的提振,為鄉村經濟注入勃勃生機與全新動力。(紅旗大集 丁歡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