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閩江學院國際數字經濟學院“珠華流彩繡藝傳情”電商賦能廈門珠繡非遺傳承實踐隊,前往鼓浪嶼開展調研與實踐活動。本次活動聚焦珠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實地走訪、親身體驗和文化推廣等方式,探索其現代社會的創新發展路徑,助力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揚。實踐隊以“創新電商模式,激活珠繡非遺傳承新動能”為探究主題,積極構建具有珠繡特色的創新發展路徑,推動珠繡非遺傳承與發展,為古老的珠繡技藝在新時代的發展探索新路。
珠繡作為中國傳統刺繡的分支,起源于唐代,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清光緒年間,隨著華僑回流,福建廈門地區融入玻璃珠元素,創新出獨具特色的“玻璃珠繡”,以其華美與精致而聞名。在調研中,實踐隊員詳細了解了珠繡的歷史背景與傳承現狀,深刻感受到這門傳統技藝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工藝魅力。
廈門鼓浪嶼揚臻藝術店部分珠繡工藝品
活動期間,實踐隊參觀了珠繡非遺傳承人謝麗瑜的工作室,謝老師為隊員們講述珠繡的歷史演變,并展示了多種技法。從平繡到凸繡,再到粒繡,每一種技法都體現了珠繡工藝的復雜性和藝術價值。謝老師表示,珠繡不僅僅是一項手工藝,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作品中既承載了對傳統的敬意,也表達了對未來的探索。
實踐隊員與非遺傳承人進行交流
實踐隊成員深入珠繡技藝傳習所,沉浸式體驗珠繡制作過程。在珠繡非遺傳承人謝麗瑜老師及其他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隊員們從穿針引線學起,逐步掌握珠繡復雜而精妙的針法,切身感悟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也深刻領會到傳承人的堅守與匠心。隊員們還親身嘗試珠繡制作過程,從針法練習到圖案設計,深刻體會到珠繡制作的精細與難度。感受到每一針一線都充滿了對歷史的傳承與創新的思考。
實踐隊員體驗珠繡技藝
在調研過程中,實踐隊結合珠繡傳承現狀與數字經濟發展,探索珠繡在現代社會中的創新發展路徑。為提升珠繡的社會認知度,實踐隊一方面精心制作并發放宣傳手冊,圖文并茂地介紹珠繡的歷史淵源、藝術特色與工藝流程,讓更多市民游客了解這一指尖上的“非遺明珠”;另一方面,實踐隊還設計調查問卷,廣泛收集社會各界對于珠繡的看法、喜好以及購買意愿,為后續傳承策略的制定提供精準數據支撐。同時,拍攝精美的珠繡作品,定格其璀璨華彩,制作中英雙語宣講視頻,借助互聯網平臺將珠繡推向世界舞臺,打破地域與文化隔閡。隊員們通過拍攝宣傳視頻、發放問卷、設計推廣方案等方式,向游客展示珠繡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價值。同時,借助電商平臺的優勢,實踐隊嘗試將珠繡作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通過大數據分析消費者需求,為珠繡文化的傳播注入科技動能。
實踐隊還與鼓浪嶼管委會副主任等相關領導展開座談交流。會上,謝麗瑜老師詳細講述珠繡的歷史文化背景,雙方就電商如何賦能珠繡發展深入探討。從線上營銷模式創新到打造珠繡專屬電商品牌,從拓展銷售渠道到利用直播帶貨提升熱度,一個個切實可行的方案在交流中逐漸明晰。此外,隊員們走進廈門顏值立方跨境電商公司,實地觀摩學習跨境電商運營流程。了解如何優化店鋪頁面、精準定位客戶群體、高效處理物流配送等知識要點,為日后推動珠繡“出海”積累寶貴經驗。
此次實踐活動不僅讓隊員們深入了解了珠繡的歷史與現狀,更激發了他們對于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思考。珠繡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符號,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記憶與民族情感。實踐隊員表示,將繼續關注珠繡文化的發展,以實際行動推動非遺走進現代生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曾寶玲 張文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