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經濟學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方式,強調文化與經濟和諧共生,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經濟發展,使經濟發展圍繞“人”的現代化展開。在目標上,人文經濟學與中國式現代化高度契合,重視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統一,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文經濟學強調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結合,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內生動力,賦予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屬性,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韌性與持續性,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關鍵詞】人文經濟學 中國式現代化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3.005
【作者簡介】朱慶葆,江南大學原黨委書記,歷史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理論。主要著作有《中國禁毒史》(主編)、《改造鄉村中國——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鄉村建設研究》(合著)、《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理論意義、時代價值和實踐路徑》(論文)等。林之豪,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一書中指出:“‘文化經濟’的本質在于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說到底要突出一個‘人’字。”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都是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1],提出了“人文經濟學”的重大命題。新時代,探索人文經濟學對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積極作用,對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人文經濟學的核心要義
人文經濟學是以人為中心的經濟學。人文經濟學創造性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融入經濟發展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新時代的人文經濟學充分吸收人文思想,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是圍繞為人民謀幸福的經濟實踐。翻開世界經濟史,市場競爭雖然可以實現國家富強的目的,但是任由市場過度競爭往往也會帶來資源分配不均及貧富兩極分化等問題,忽略了經濟發展的本質是“為了誰”這個根本問題。
經濟發展的本質是人。人文經濟學關注人的需求、尊嚴及價值,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更加注重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反對將人作為經濟生產的“工具”,重點圍繞人的潛能開展經濟活動。人文經濟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于人的基本需求;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導向,促進人文與經濟融合互生,揭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這不僅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也在無形中增強了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人文經濟學所展現的文化關懷彌補了市場經濟中過度強調資本邏輯的道德缺失。在資本趨利的價值導向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關懷容易被忽視,從而導致資本拜物教現象。人文經濟學所強調的正是通過道德與文化素養填平資本市場趨利的溝壑,將人文關懷貫穿于經濟活動中,引導經濟發展的本質重新回歸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將人的進步與發展作為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價值尺度。
人文經濟學強調文化與經濟和諧共生。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國家強大的標志不僅是經濟的單維度指標,更需要文化軟實力的內生動力,二者共同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文化的發展需要以經濟為基礎,經濟發展也需要以文化作支撐,人文與經濟的互動成就了中國的氣質,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使得中國的發展行穩致遠。
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的巧妙融合,充分彰顯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這一融合,不僅體現了“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深厚的人文價值”,更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展現出中國經濟發展的非凡韌性與持久活力。與西方經濟發展中資本那冷酷無情的面貌截然不同,中國的經濟發展道路以其獨有的生命力熠熠生輝。在這條道路上,文化并非經濟的附庸,而是經濟發展的靈魂。文化融入經濟的獨特路徑,如同春風化雨,以更加柔和、更加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深深嵌入經濟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成為推動經濟運行的強勁引擎。這一融合,不僅有效黏合了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各種要素,更如同一位巧手的工匠,精心“雕琢”出一個更加優質、更加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相互滋養、相互成就,共同繪就了一幅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壯麗畫卷。
人文經濟學著眼于社會經濟的效率與公平問題。效率與公平作為社會經濟發展追求的兩大核心政策目標,其間的平衡問題亟須我們深入探討。過度偏重任何一方都將導致社會發展的不平衡。若僅重視經濟發展,將催生一系列社會矛盾和沖突;而若完全側重于分配公平,則可能使經濟發展陷入僵化,不利于生產力的進一步釋放。人文經濟學的提出為正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提供了寶貴的鑰匙。
人文經濟學凸顯了共同富裕的重要性,這正彰顯了經濟發展本質中“以人為本”的核心要義。通過道德規范和制度機制,有效制約經濟迅猛發展中出現的貧富差距問題;同時,強調在公平的基礎上,持續提升生產效率,增加經濟產出,確保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堅持解放生產力,使公平與效率在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指引下,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保障和增進社會公平正義。馬克思主義認為,精神對物質具有反作用。在中華民族先進文化的引領下,我們更加注重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在現代化征程中融入人文關懷,既追求經濟效益的提升,又致力于縮小貧富差距,確保每一位公民都能共享經濟發展之成果。
人文經濟學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驅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本質與人文經濟學高度契合。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2]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猶如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這正是我們發展的根本動力所在。因此,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使其在全社會范圍內更好地引導經濟健康發展,確保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成為一種自覺行動。從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理念來看,其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現代化,涵蓋人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思維邏輯等多個層面。人的現代化同樣是人文經濟學發展的核心目標,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了動力和支撐。人文回歸是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必然選擇,“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要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中強調:“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現代化道路最終能否走得通、行得穩,關鍵要看是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現代化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標數據,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3]由此可見,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不僅是經濟物質的積累,更重要的是促進人的現代化,人文經濟學的內涵與之不謀而合。
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是國家發展之雙翼,人文經濟學之理念,旨在將深厚人文關懷融入經濟活動中,使經濟活動更顯溫度與人文情懷。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既能夠確保在發展進程中不斷改善民生,又可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是人文經濟學之核心價值所在。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發展的公平性,以減少社會貧富分化之極端現象,確保共同富裕要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之基礎性、戰略性支撐”。[4]三者之發展,需人文經濟學所倡導之崇文重教氛圍。崇文重教,乃教育之根本,是培養個體思想行為習慣之關鍵路徑。教育之普及,將促進人的現代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與科技支撐,從而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的智力源泉。
中國式現代化之宏偉目標,在于將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文化建設方面,需不斷提供先進文化供給,此亦人文經濟學之使命所在。通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紅色革命思想文化,不斷提升人民精神文明素養。在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持續營造充滿活力之人文環境。深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不難發現人文經濟學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高度契合,人文經濟學所追求的人文與經濟共生,將有效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人文經濟學對于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推進作用。人文經濟學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提供了內生動力,促進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人文經濟學夯實了經濟繁榮中的道德基礎。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崇文重教的價值觀,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并推進家庭、家教、家風的建設,培養了全社會的道德責任感,形成了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持續的精神動力。提升了全體公民的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從而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持久推動力。
其次,人文經濟學助力構建誠信友善的營商環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強調契約精神,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恪守誠信的理念相契合。信用經濟是現代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的關鍵基礎,大力倡導社會主義工商文化思想,引導全社會共同遵守道德規范,有助于形成誠信友好的營商環境,營造一個更加公平、充滿活力的市場環境。
再次,人文經濟學有利于增強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在中國歷史上,眾多企業家積極投身于社會建設,通過投資教育、醫療和社會公益事業,承擔起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人文經濟學強調企業家的家國情懷,鼓勵他們為社會慈善事業貢獻力量。同時,加強文化建設有利于培養出更多誠信守法的企業家,共同推動全社會道德素質的提升。
最后,人文經濟學能夠催生具有人文關懷的市場行為。人文經濟學不僅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價值引領作用,明確價值觀的導向功能,還注重經濟行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以實現市場經濟與道德價值觀的良性互動,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推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融入經濟行為之中,成為全體人民共同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以人文經濟學開拓中國式現代化新路徑
首先,以經濟發展促進人的現代化。其一,人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目標。人文經濟學以人為中心,積極借助文化產業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取向,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入,持續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對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進行具有人文關懷的價值引導。人文經濟堅持以人為核心,物質與精神并重,推動文化與經濟的深度融合,勇于創新,匯聚全體人民的智慧結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精神文明需求。其二,人文經濟學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經濟,是關于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經濟發展的學問。要堅持立足于唯物史觀,將其作為理解人文與經濟交融互動的理論基礎。堅持人文經濟學的價值導向,使文化深度嵌入經濟發展之中,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和人文關懷,讓文化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粘合劑,使經濟發展更好地服務于人民。其三,確保經濟現代化的成果能夠惠及全體人民。文化的回歸能夠實現文化賦能產業發展,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支點,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其次,堅持不懈地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倡導人文與經濟的協同發展,積極構建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機制,在尊重經濟發展規律的同時弘揚人文精神,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不僅要在經濟上實現質的飛躍和量的擴張,而且需要堅定文化自信,以人文與經濟的交叉融合作為發展的支撐,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將文化有效地融入經濟發展的全過程之中。當前,我國正處于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必須注重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國持續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所需物質條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物質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的關系,扎實推進全體人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富裕,這既是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深刻內涵,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隨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在對美好物質生活的需求不斷提高的同時,也期望能夠擁有更加豐富的精神文明生活。因此,我們需要不斷統籌推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謀求物質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發展樣態。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也是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并進的現代化,強調在發展過程中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參與到現代化的進程中來。
再次,堅定不移地加強文化教育,以充分激發新的生產力。人文環境的培育,需要通過教育的熏陶和普及來實現。我國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深厚底蘊,具備應對各種復雜局勢變化的能力。科技進步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提升,更是對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檢驗。面對國際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必須持續發揚重視文化教育的優良傳統,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將教育的力量轉化為新的生產力。營造崇尚文化的良好社會氛圍能夠為教育提供肥沃的土壤,促進前沿技術普及。應強調教育創新,不斷形成新的生產力,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其中。一方面,人文經濟學尊重人的能動性,鼓勵創新和集體合作,從而營造良好的社會創新環境;另一方面,人文經濟學能夠釋放人的積極作用,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升創新能力。教育應走在新生產力培育的前列,前瞻性普及科技知識,為數字化時代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文基礎。同時,應確保每個人都能平等接受數字化教育,消除“數字鴻溝”,將數字化教育融入社會的各個領域,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全面發展的個體。在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發展的浪潮中,應不斷強化文化在提升人的現代化中的作用,構建文化環境,塑造文化精神,豐富文化內涵,厚植新生產力的人文底蘊,使科技成果更加充滿人文關懷。
又次,立足于人文關懷,實現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統一。人文經濟學通過文化教育和價值觀引導,遏制資本過度擴張,在市場活動中以人文價值驅動經濟增長。通過挖掘人文關懷的傳統要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糾正經濟發展過程中重效率輕公平的現象。因此,不僅要擴大經濟發展的規模,還要基于人文關懷合理分配成果。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通過制度化設計,確保每個人都能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文經濟學的目標之一。為了適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我們更應立足于人文關懷,將人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優化經濟生產方式,不斷滿足多樣化需求。特別是要將人文精神的文化“軟實力”厚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硬實力”,不斷融合經濟產業的人文元素,實現效率與公平的平衡。將人文融入經濟發展,能夠形成和諧友善、互幫互助的社會氛圍,利用優秀傳統文化的引導提升社會責任感,更好發揮公益慈善的第三次分配作用。“人文回歸”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標志,能夠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實現效率與公平相兼顧、相促進、相統一。
最后,重視人的精神需求,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人文經濟的視野下,文化產品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特點,因此要做大做強文化產業,使其成為人民精神消費的支柱型產業。從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來看,文化產業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增強文化自信,必須從人文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不斷使文化賦值產業,催生文化產業的新業態,拓展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消費空間。為此,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文化產業的再生產,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消費需求相結合,使文化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不斷增加文化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比重,提升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形成產業價值,實現文化對經濟賦值增效。在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實踐中,文化產業能夠激活創新能力,提升發展品質,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將人文元素注入經濟發展之中,既能夠在無形中產生情感價值和符號價值,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共鳴,增強基于共同文化傳統的民族凝聚力,又能使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此外,還應推動文化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讓文化潤澤不同年齡群體。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現代科技創新成果(如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高新技術)開始廣泛滲透進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傳播及消費活動中,有效地推動了文化生產變革,勢必進一步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本文系2023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歷史問題研究專項“近代長三角地區中國式城鎮化道路的歷史進程與發展模式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3VLS013)
注釋
[1]《總書記關注的這個題目,有中國的未來》,《人民日報》,2023年7月10日,第1版。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頁。
[3]《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2023年3月15日,https://www.xinhuanet.com/world/2023-03/15/c_1129434162.htm。
[4]《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2024年7月21日,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jump=true。
Development of Humanistic Economics Helps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Zhu Qingbao Lin Zhihao
Abstract: Humanistic economic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develop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mphasizing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culture and economy, enabl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mak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olve around the "people" centered modernization. In terms of goals, humanistic economics is highly compatible wit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organic unity of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ensuring and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an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people. Humanistic economics emphasizes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economy, providing in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giving it Chinese national cultural attributes, providing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ility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elping to realiz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Keywords: humanistic economic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common prosperity,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責 編/韓 拓 美 編/梁麗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