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教育、科技、人才是穩固根基、擘畫未來的核心支撐。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前沿、人才培養的搖籃、創新成果的策源地,在時代發展進程中舉足輕重。構建以高校為核心,推動高校與周邊區域協同發展的環高校創新生態圈,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這一創新模式能有效破除高校創新資源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重重壁壘,充分發揮高校在創新生態中的“鏈主”引領作用,密切與屬地政府對接,廣泛拓展企業合作,深化校地企協同合作機制,讓科技成果、高端人才、產業需求等創新要素在高頻次、高密度互動中實現精準對接,源源不斷激發出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升級,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杭州市西湖區留下街道區位優勢顯著,周邊高校云集,在屏峰山北、西溪之南,浙江工業大學(屏峰校區)、浙江科技大學、浙江外國語學院等13所高校與科研院所,如繁星散落于蔥郁綠意之中,豐富的科教資源蘊含著無限創新潛能。但長期存在的資源分散、協同不足等問題,嚴重束縛了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與高效整合,阻礙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為突破這一發展瓶頸,留下街道以黨建為引領,積極探索創新路徑,提出獨具特色的“鏈式”黨建聯建模式。該模式以黨組織為紐帶,緊密串聯高校、企業、社區等多元主體,搭建起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合作平臺,為環高校創新生態圈建設開拓全新道路,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探索出具有示范意義的協同創新發展新范式。
乙巳蛇年新春之際,人民論壇調研組踏入這座因宋高宗一句“西溪且留下”而得名的古鎮,發現在西溪濕地的瀲滟波光里,留下古鎮在歷經八百年煙雨的洗禮后,一座小和山科學城應運而生,正以創新為筆,書寫著屬于新時代的發展傳奇。
“研究院+高校+企業”,打通從創新成果到規模應用的全鏈路
踏入扎根在留下小和山科學城的杭州微伽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入目便是一片繁忙卻有序的景象。潔白的墻壁上,張貼著一排排專利證書,還有各種項目進度表,時刻提醒著團隊成員研發的目標與方向。幾位科研人員正全神貫注地圍繞著量子絕對重力儀的核心部件忙碌著。
“這是我們研發的新一代高精度絕對重力測量儀,今年將推向市場。”該公司負責人郭彬博士自豪地向人民論壇調研組介紹說,他們突破了國外的“卡脖子”技術,自主掌握了量子重力儀的關鍵核心技術,擁有和申請相關發明專利十余項,為地震研究、資源勘探、地質調查、計量測繪等領域提供精密重力測量儀器與服務,盡管公司成立時間不長,但在行業里已躋身全國前二,產品還服務于多家科研院所用戶。
“這是我們在‘鏈式’黨建引領下,‘研究院+高校+企業’協同創新模式的一個典型案例。”杭州市西湖區留下街道黨工委書記王喆向人民論壇調研組介紹說,通過黨建聯建,杭州微伽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與西湖天道量子研究院攜手,聯合浙江工業大學等單位,成功研制量子重力儀并交付給拉薩地震中心站,還作為參與單位共建杭州老和山量子重力聯合觀測實驗室。
留下街道轄區內匯聚了浙江工業大學、浙江科技大學、浙江外國語學院等9所高校,能提供大量科研人才、前沿學術理論與科研成果。同時,中船715所、省林科院等多家省部級科研院所也扎根于此,具備強大科研實力與優質實驗條件。但長期存在資源分散、協同不足等問題,嚴重束縛了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與高效整合。
如何打破這一局面?留下的做法是通過“鏈式”黨建聯建,構建“研究院+高校+企業”協同創新機制,打通從創新成果到規模應用的全鏈路。通過導師牽頭、碩士團攻堅、企業配合生產的模式,產學研合作項目不斷落地生根。如今,小和山科學城九成以上項目都有高校師生參與其中。像凱信光電新材料項目、智能科控項目、浙工大核電領域智能控制項目、杭電航空航天領域高精密磨拋高端裝備項目等數十項重點項目,都充分借助了高校的科研資源與專業團隊。
據了解,目前留下小和山科學城已落地西湖區天道量子研究院、西湖人工智能應用研究院、浙江省工業設計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等3家科創平臺,產學研合作活躍,累計促成產學研合作項目38個、成果轉化項目131個,“西湖英才”項目42個,新培育微伽量子、盛星能源、創式云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51家,新引進青年高層次人才5000余人、高層次人才873人。
高校教授當“村長”,“科技村長”給鄉村接上智慧大腦
人民論壇調研組沿著西溪路驅車前行,映入眼簾的是道路沿線鱗次櫛比的汽車4S店,一家緊挨著一家,傳統燃油車品牌與新能源汽車品牌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店內人來車往,熱鬧非凡,滿是繁華的商業盛景。
“西溪路原來可沒這么繁華熱鬧,能有今天這景象,還得給浙江廣成汽車集團總裁李斌記一功。”留下街道辦事處黨工委副書記、主任唐銳笑著介紹說,李斌既是企業老總,現在還是他們留下的“科技村長”。
留下街道地處城郊接合部,既有傳統鄉村的治理難題,也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村社基層干部雖有發展經濟的意愿,但缺乏相應能力。他們對經濟、科技、管理和產業了解甚少。
“經過這兩年的摸索,我們意識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為村里補充一批專業人才,我們將其稱為‘科技村長’。雖然名字里有‘科技’二字,但這個要打個引號,他們不一定是科技領域的專業人士,更重要的是要懂經濟。像李斌這個企業老總,從事汽車銷售行業,名下有100多家相關企業,他參與了我們兩個村的發展工作,去年僅租金就為村里帶來了300多萬元的收入。”留下街道黨工委書記王喆向人民論壇調研組介紹說,2022年以來,留下街道通過“鏈式”黨建聯建創新推出“科技村長”機制,從浙江工業大學、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以及量子科技、新能源等領域企業中選派23名專家,與轄區15個村社和兩個園區“一對一”結對,擔任發展顧問。
“科技村長”的首要任務是破解鄉村發展的科技短板。例如,浙江工業大學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盧純福教授擔任屏峰新村“科技村長”后,不僅幫助村集體盤活520新天地科技創業園2000平方米閑置空間,吸引科技企業入駐,還帶領團隊為社區老年人設計“開箱式浴盆”,解決助浴難題。“科技不能只停留在論文里,更要解決實際問題。”盧純福說。
留下街道的“科技村長”模式并非單兵作戰,而是通過“村長+鏈長”“村長+廠長”“村長+行長”等機制,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形成鄉村全面振興的“生態閉環”。
在石馬社區,“科技村長”潘雅輝(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學院院長)推動校地共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基地”,為社區引入職業技能培訓、青少年研學等項目,并促成企業與高校簽訂人才戰略合作協議,每年為畢業生提供近百個就業崗位。
據了解,“科技村長”的使命不僅是推動產業發展,更讓科技紅利惠及民生。在留下街道的鄉村,科技元素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智慧治理方面,“科技村長”開發的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村莊環境,智能安防系統守護村民安全;在科學教育方面,“科技村長”組織“科學夏令營”,帶領孩子走進高校實驗室,體驗人工智能、木工陶藝等科技項目;在適老化創新方面,“科技村長”針對老年群體需求,開發便捷生活產品,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屏峰新村村民李大姐感慨:“以前覺得高科技離我們很遠,現在‘科技村長’讓娃娃們從小接觸機器人、3D打印,連我家老人洗澡都用上了‘高科技浴盆’!”
為確保“科技村長”機制長效運行,留下街道出臺專項政策,提供資金扶持、項目對接、考核激勵等保障措施??萍即彘L任期一般為2年,需定期提交發展規劃并接受村民評議。留下街道黨工委書記王喆表示:“我們不僅要‘引才’,更要‘育才’,未來計劃擴大合作高校范圍,覆蓋更多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
正如浙江科技大學第一批創新創業導師、小和山高校經濟的重要參與者和留下街道第一批“科技村長”親歷代表李建勛教授所言,從“實驗室”到“村委會”,從“論文數據”到“民生實事”,留下街道的“科技村長”正用創新的火花點燃鄉村全面振興的希望。這一模式證明,當科技與鄉土碰撞,激發的不僅是產業升級的動力,更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
人民論壇調研組認為,留下街道的“科技村長”模式破解了鄉村全面振興中人才短缺、技術落地難的痛點,通過“柔性引才”實現資源精準對接,為浙江乃至全國提供了“科技+治理”的鮮活樣本。
“創業陪跑”服務,多維賦能企業成長
在當下的創新創業浪潮中,留下小和山科學城憑借“創業陪跑”服務,實現上下游資源高度集聚,搖身一變成為相關產業的強大孵化器,助力眾多初創企業如離弦之箭,快速發展。其中,杭州創式云科技有限公司便是一個成功范例。
杭州創式云科技有限公司的創業團隊洋溢著青春活力。公司CEO竺穎龍與合伙人張毅文皆為“00后”,超半數團隊成員來自周邊高教園區。針對歐洲氣候潮濕、多數家庭仍依賴傳統水暖加熱裝置的現狀,團隊潛心鉆研,推出以碳纖維干式發熱的電熱毛巾架作為主力產品。該產品兼具重量輕、功率小的優勢,與外貿出海需求及歐洲低能耗市場定位完美契合,一經亮相國際市場,便迅速嶄露頭角。
在創式云科技成長的每一步,留下街道都給予了全方位的陪跑支持。不僅提供700余平方米的辦公場地,還配套房租減免、人才補貼、資源對接等一系列利好政策。這些支持恰似及時雨,助力企業在創業初期突破重重難關,穩健前行。如今,創式云科技已成功獲評杭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產品迭代至第五代,拿下歐盟、英國和中國專利300多項,產品暢銷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營收突破4000萬元。
人民論壇調研組深入剖析后發現,小和山科學城的創業陪跑機制亮點頻出。在行業龍頭結對幫扶板塊,螞蟻集團等行業領軍企業與初創項目深度綁定。從項目的最初設計,到經營管理、融資對接,再到市場拓展,龍頭企業全流程深度參與。定期舉辦的“創業分享會”,匯聚眾多創投機構,直擊企業“找人、找錢、找商機”的核心痛點,讓初創企業借助行業巨頭的經驗與資源,有效降低試錯成本。
全鏈條資源對接機制也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依托浙江工業大學等高校科研團隊,產學研合作開展得如火如荼。高校導師把控研發方向,碩士團隊全力攻克技術難題,企業積極投入生產落地,“企業+高校+研究院”的協同模式高效運轉。同時,專項基金設立與政策扶持雙管齊下,房租減免、創業工位和人才公寓的提供,大幅減輕初創企業的運營壓力。
“四鏈融合”生態構建是小和山科學城的又一創新之舉。通過深度融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成功培育出微伽量子、盛星能源等鏈主企業,逐步構建起完整的產業生態閉環。由高校專家和企業家組成的科技村長隊伍活躍其中,積極推動資源導入與成果轉化。
政策與平臺保障為創業企業筑牢堅實根基。“西湖英才計劃”“青年人才十條”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相繼落地,稅收優惠、融資支持等實實在在的利好不斷釋放。青年創新創業綜合體拔地而起,集成“創客管家”服務體系,一站式滿足企業創業過程中的各類需求。
黨建賦能更為創業發展增添紅色動力。“鏈式黨建”品牌以功能性黨支部為紐帶,整合政府、高校、企業多方資源,有力推動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目前,小和山科學城已成立四個功能性黨支部,覆蓋創新鏈各個關鍵環節。
一批優秀企業脫穎而出,見證“創業陪跑”碩果。盛星能源在電力系統仿真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借助高校資源,特別是浙江工業大學電氣工程研究所的支持,以及產業鏈的精準對接,成功研發出全球領先的大規模電力系統數字實時仿真系統RT1000 - 0080。其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廣泛應用于國內最大規模電力系統電磁暫態模型工程,并在2024年獲評專精特新企業。
校園創業項目“SIOYIE芯毅”在螞蟻集團的全程指導下,開發出智能衛生間整屋供暖產品“暖霸”。該項目在省市創新大賽中嶄露頭角,成功獲得百萬元融資并實現量產,開啟了商業化發展的新篇章。
小和山科學城憑借“創業陪跑”服務,在資源集聚、機制創新、政策保障等多方面協同發力,激發了區域內的創新活力,為初創企業鋪就了一條通往成功的康莊大道,也為其他地區的創新創業發展提供了寶貴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