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進入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指出,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因此,把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一于高質量發展全過程,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必然要求。
科學把握高質量發展的“質”與“量”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和“中國特色”的體現,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不是線性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在這個過程中事物發展存在著從量變到質變的相互轉化過程。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非線性演進、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形態更加突出,傳統上依靠要素數量和發展速度的增長,逐步讓位于要素質量和發展效益的增長。
因此,從供給看,高質量發展應該實現產業體系更加完備健全,生產組織方式網絡化智能化,創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響力、核心競爭力強,產品和服務質量高。從需求看,高質量發展應該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這種需求引領供給體系和結構的變化,供給變革又不斷催生新的需求。從投入產出看,高質量發展應該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本效率、土地效率、資源效率、環境效率,不斷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分配看,高質量發展應該實現投資有回報、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場評價的貢獻。從宏觀經濟循環看,高質量發展應該實現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循環暢通,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和空間布局比較合理,經濟發展比較平穩,不出現大的起落。
如今,我國經濟總量規模穩居全球第二位,制造業增加值穩居全球第一位。我國的經濟發展在量的增長的同時,日益接近質的飛躍。國家統計局的最新發布數據表明,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不斷深入,不斷引領工業高質量發展:高端制造業向上突破,2024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較上年增長8.9%,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3.1個百分點;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智能車載設備制造、可穿戴智能設備制造等智能生活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3.5%、25.1%、13.3%;綠色發展底色更加鮮明。新能源汽車全年產量達1316.8萬輛,較上年增長38.7%,產量連續10年居全球首位,我國成為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千萬輛的國家。這些成績都彰顯出我國發展量質齊升的態勢。可見,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就是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統籌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是全部經濟工作的要求和目標,是高質量發展實際成效的體現,是中國式現代化物質基礎的具體體現。
抓住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可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僅能夠迅速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量的巨大增長,還由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從而帶來質的飛躍。
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市場體系仍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尚未完全理順,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體系整體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狀況沒有根本改變,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民生保障、生態環境保護仍存短板。這些問題既有量的不足,也有質的差距,必須通過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來解決,就是要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引領作用,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把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一于高質量發展全過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指出從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等方面,保障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這將有助于不斷提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形成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成果,最終要體現到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水平上。按照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的要求,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新春第一會”是廣州對產業發展的一次深刻思考與戰略布局。隨著新一年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大幕徐徐拉開,廣州也開啟了“量增質升”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對于開放型經濟發展較早較好的廣州,在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中要特別注重協調原有基礎和新興產業的關系,統籌好內循環和外循環的關系,協調好區域間關系和城鄉關系。這就必須加強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就必須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系機制,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的底座;必須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打通從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的難點堵點,拓展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必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同時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體系,從而最終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張旭,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政治經濟學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