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興則事業興,人才強則產業強。與大城市家底厚、平臺多、虹吸效應好等優勢相比,縣域人才工作存在“小城困境”,人才引不來、活力弱、流失多等“瓶頸”客觀存在。組織部門要以縣域發展規劃為承接點,用聚才的良方、育才的智慧、留才的誠意,深耕縣域人才“沃土良田”,為縣域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完善“活”的引才體系,“提數量”更“提質量”。人才是發展之基、創新之要、競爭之本。要堅持因事擇人、按圖索驥,不斷拓寬引才渠道、豐富引才措施,千方百計提高人才的數量與質量,實現“一花引得百花開,百花捧出盛景來”的良好生態。要圍繞產業升級“聚才”。依托產業鏈布局人才鏈,因地制宜優化產業布局,招引培育更多“獨角獸”“瞪羚”企業,不斷提升人才吸附力和承載力,形成產業集聚人才、人才驅動產業、產才融合發展的新格局。要圍繞借智登高“攬才”。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來”的理念,積極采用“驛站式”管理、“候鳥式”聘任、“離岸式”研發等模式,實現“楚才晉用”、借“智”發展,為縣域建設不斷注入新鮮血液。要圍繞鄉情鄉愁“招才”。打好鄉音共情、鄉情連線的“鄉愁牌”,廣發“求賢令”,積極宣傳家鄉人才政策,把各類本鄉、本土的人才吸引回來、激發起來,構建人才紛至沓來的“強磁場”。
構建“優”的育才格局,“建平臺”更“建機制”。用好人才的核心在于效能,既要重視引進人才“輸血”,更要重視培育人才“造血”,要緊扣縣域發展需要,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多維培養體系,鋪好路子,搭好臺子,讓各類人才創新有條件、創業有機會、發展有空間。要搭建優質平臺。以“產學研”協同為核心驅動力,加快構建與縣域實力相匹配的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推行重大科技項目“揭榜掛帥”“論功行賞”制度,以比拼的熱度提高成長的速度。要創新激勵體系。分類實施人才認定、評審、評價、激勵制度改革,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并舉,讓人才價值能夠得到充分釋放,為想干者、能干者提供“憑本事說話”的廣闊空間和“靠本事吃飯”的良好機遇。要更加開放包容。全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環境,為人才施展本領提供更多時間和空間,讓人才放下包袱大膽試、大膽闖,最大限度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營造“暖”的留才生態,“留住身”更“留住心”。縣域城市在“硬件”上相對薄弱,留住人才的壓力較大,要想打破大城市的“虹吸效應”,需在改善“軟環境”上下功夫,拿出“真金白銀”,亮出“真情實意”,以最好的服務、最優的環境、最大的誠意,竭力營造暖心的留才生態。加強事業支持,讓人才“安心”。出臺集成度更強、含金量更高的人才政策,對引進的科技創新高端人才、產業振興緊缺人才、重點領域專門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和獎勵,進一步暢通人才的晉升通道,以政策優勢謀求人才優勢。消除后顧之憂,讓人才“穩心”。堅持把人才牽掛的“關鍵小事”辦成“頭等大事”,做實做細“一站式”“管家式”服務,確保人才在衣食住行、就醫體檢、子女入學等事項上獲得良好體驗,切實解決人才后顧之憂。突出政治激勵,讓人才“暖心”。落實好黨委聯系專家制度,推動黨委領導班子與重點人才“結對子、交朋友”,主動向各類人才“問計、問需、問效”,營造尊才愛才敬才的濃厚氛圍。(作者:李長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