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際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2025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凸顯了對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高度重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一項關乎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基石,是應對全球經濟、產業、投資、貿易、供應鏈格局深刻調整的關鍵舉措。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要性
縱觀全球產業發展大勢,我國諸多重要產業已在規模上實現了對發達國家的追趕甚至超越,產業競爭力不斷提升。一方面,建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我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各類工業鏈條,完善的工業體系提高了產品從開發到市場的速度和效率,有利于保持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性,有利于生產質優價廉的產品,進而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各類產業融入全球供應鏈,與世界經濟連接緊密,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另一方面,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我國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高技術產業出口額快速增長,已位居世界第一。谷物總產量穩居世界首位,基礎設施規模居世界前列。我國不僅在輕工、紡織等傳統工業部門擁有較強的競爭力,在部分重大裝備、消費類及高新技術類產品上也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涌現了一批具有較強質量競爭力、品牌影響力和引領行業發展的制造業企業。此外,創新與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我國已經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居世界第二位。基礎研究能力、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中高技術產業不斷得到發展,數字經濟、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
但也要看到,在質量、效率、競爭力、創新、品牌、前沿技術等方面,我國產業尚需完成對發達經濟體的“二次追趕”,并積極穩妥應對各類風險與挑戰。當前,我國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一是結構不優,多數產業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附加值不高。特別是設計、研發、精密加工、營銷、品牌等價值鏈高端環節主要由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主導,利潤主要來源于低附加值價值鏈環節。二是效率不高,多數產業總體生產率水平落后于發達經濟體,資源配置效率不高,部分傳統重化工業以及新興產業投資效率持續下降。三是創新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創新激勵機制不健全,創新鏈不完整,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嚴重不足,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四是根基不牢,一些尖端技術、核心零部件制造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核心技術存在被“卡脖子”的風險。五是環保壓力大,隨著能源資源剛性需求持續上升,生態環境約束進一步加劇。六是供應鏈存在風險,如糧食、能源等重要產業鏈供應鏈的可靠性、安全性需要增強。
當前,我國產業發展已進入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未來,全球經濟發展格局將發生重大調整,全球經濟秩序進入重大變革期,全球科技創新將有重大突破,國際分工和產業布局面臨重大變化,國際間的產業、科技、供應鏈、模式競爭更趨激烈。面對短期性問題與長期性問題疊加、國內因素與國外因素交織、不確定性增加等重大挑戰,需找準痛點,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豐富內涵和鮮明特征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集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于一體,具有體系完整、結構優化、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空間布局合理、治理高效、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大中小企業共生、安全充分保障、綠色低碳、開放包容、供需匹配、持續動態演進等特征。它是對傳統產業體系的全方位變革,符合產業發展的總體性、趨勢性要求,具有鮮明時代特征。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推動產業、科技、金融、人力資源協同。加快重點領域原創性技術研發攻關,以顛覆性技術突破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以技術突破支撐新產業新業態發展,促進高新技術應用。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點任務
現代化產業體系有其“四梁八柱”,需總體設計、系統推進。
建設現代化農業。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加快以種業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推進重大農業科技突破。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生態循環農業和農業工廠等農業新業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全環節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建設現代化工業。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全方位推進制造業質量變革和價值鏈提升,全面提升產品質量水平,擴大中高端產品供給。推動基礎研究、基礎產品、基礎技術、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軟件等自主化發展,統籌關鍵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專用材料開發、先進工藝開發應用、公共試驗平臺建設、批量生產、示范推廣等領域的建設與發展。推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打造現代制造體系。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部署未來產業。緊盯全球新興產業的制高點,推進新一代信息網絡、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國際化、協同化發展。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實施“人工智能+”戰略。超前部署量子科技、未來智能、未來制造、未來網絡、未來顯示、未來能源等未來產業,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
建設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體系化、精細化、標準化、平臺化、融合化發展。優化生活性服務業,推進生活性服務業多樣化、規范化、品質化發展。提升公共服務業普惠化水平,加強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擴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支持中小服務企業發展。重視農村服務業發展。
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構建“系統完備、結構合理、安全可靠、便捷高效、智能綠色、互聯互通、普惠民生、國際競爭力強”的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現代、立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新型能源基礎設施體系,推進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骨干輸排水通道建設。推動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強化信息基礎設施和數據流通利用基礎設施,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構建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推進產業綠色化和綠色產業發展。統籌發展與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綠色制造、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綠色供應鏈等,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工業、交通、建筑等節能降碳,發展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改造,提升綠色低碳技術、產品、服務供給能力。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短板補鏈、優勢延鏈、傳統升鏈、新興建鏈。推動各產業有序鏈接、高效暢通。推動上下游企業聯動發展、協同發力。構建以核心企業主導、相關企業配套的供應鏈體系。優化生產力布局,推動重點產業在國內外有序轉移。支持企業深度參與全球分工合作,促進內外產業深度融合。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一體推動基礎研究、重點研發、成果轉化、技術創新、平臺載體、人才保障、金融支撐實現有效貫通,構建有利于傳統產業升級、新興支柱產業集群發展、產業競爭力提升、經營主體合作共贏、供需良性互動的現代化產業發展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