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委、縣政府以“建管護運”“四輪驅動”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公路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先行作用,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截至目前,全縣農村公路總里程4510公里,其中,縣道877公里、鄉道1300公里、村道2333公里,建制村通暢率、農村公路列養率、建制村通客車率均達100%。全縣培育市級“四好農村路”示范鎮12個,縣級“四好農村路”示范村31個、示范路9條。2021年三臺縣成功創建四川省第五批“四好農村路”示范縣,2024年被評為四川省“四好農村路”建設先進集體。
標準引路、建設上檔次,讓農村公路“走得通”
近年來,三臺縣以通達深度、安全韌性、路產融合為標準,建設覆蓋全面、質量優良、安全耐久、綠色發展的農村公路,實現全縣農村公路縣、鄉、村、社處處“走得通”。
強化通達深度,建設等級路。“十四五”以來,通三級及以上公路的鄉鎮占比達90%,30戶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達65%,實現了100%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完成新(改)建農村公路106公里,建成通組路385.6公里,惠及全縣33個鎮鄉,實現農村公路縣域全覆蓋。
強化安全韌性,建設平安路。近年來,全縣建立了農村公路建設政府、群眾、行業主管、監理單位和試驗單位五方參與的質量保障體系,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全覆蓋閉環監管。此外,還整治國道事故多發路段2處、四五類危橋48座,建設村道安防工程143公里,整治普通公路地質災害57處,建設國道養護工程4個46公里。
強化路產融合,建設示范路。大力實施“農村公路+特色農業”融合發展戰略,將農村公路建設與三臺特色產業同規劃、同實施,近年來,共新建12條總長127公里的幸福美麗鄉村路,有效整合了蘆溪、永明、建平和金石等鄉鎮的麥冬、生豬、糧油產業資源,為農村產業多元化注入新動力,為鄉村全面振興貢獻交通力量。
數智為先、管理出效能,讓農村公路“走得穩”
三臺縣堅持農村公路“建好是基礎、管好是保障”的理念,以數智為先、機制為底,逐步推動農村公路治理能力轉型升級,讓管理更加協同、規范、高效,實現農村公路從“走通”到“走穩”的晉級。
“數字化”應用助推管理能力提升。以大數據中心建設為契機,三臺縣積極探索路網智慧監測、災害智慧預警、大數據決策分析等在農村公路領域的應用場景。升級“智慧安全監管平臺”,對易塌方、臨崖陡坡等重點路段安裝風險辨識感知源,實時監控掌握“人、車、路”情況。同時,完善“1+7+2”綜合治超建設,提高非現場執法精準查處率;完成川交建安系統項目全覆蓋,推動27家貨運源頭單位系統升級,安裝電子勸導站點383個。
“路長制”推廣帶動管理機制建立。全縣建立“總路長+縣鄉村三級路長制”“路長+網格員”的管理機制,完善縣、鄉、村三級管理養護體系,多形式引導群眾力量參與路產保護,將農村公路安全管理與路面秩序管控有機結合,確保農村公路日常管養到位,愛路護路鄉規民約、村規民約覆蓋率達100%;同時,建立“1+4+N”應急體系,成立4支、80人的隊伍,50輛車、20臺機械的應急力量儲備到位。
“零容忍”執法保障整治到位。全縣以“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為主線,聯合應急、交警等部門開展常態化專項整治。在道路客貨運輸、水運船舶、橋梁隧道等重點領域,深入推進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嚴厲打擊“三超一疲勞”、非法營運、違章作業等突出問題。出動執法人員3500余人次,檢查企業600家次,整改安全隱患950余個(其中重大事故安全隱患5個),約談企業19家,記分265人,查處“雙超”2400余起、查扣非法營運車輛300余起。
安全至上、養護保路況,讓農村公路“走得暢”
近年來,三臺縣秉持“建設是發展,養護也是發展”的理念,以提升路況、保障安全為重點,持續提升養護效能,保持農村公路完好、通暢。
多元養護模式保路況。全縣建立383支養護隊伍,實現行政建制村養護隊伍全覆蓋。同時,采取個人承包、家庭承包、分段承包的模式,實施專兼職養護,吸納低保戶參與村道公路養護,織密了養護群眾責任網,此外,推廣農村公路災毀保險,每年對部分農村公路保險進行購買試點,逐年遞增,提高農村公路抗災能力。
路域整治行動保通暢。近年來,三臺縣持續開展公路沿線路域環境整治專項行動,累計清理公路區域垃圾雜物20噸,拆除破損、非交通標志180余處,更換損壞、老化的公路附屬設施70余處。同時,按照“便于群眾候車、特色農產品售賣、日常休閑”的功能定位,打造進黃路等3條“交通+”特色公路綜合服務設施點試點,持續推進路域環境“潔化、綠化、美化”。
隱患排查整治保安全。近年來,三臺縣把安全擺在首要位置,強化農村公路安全隱患治理和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全面摸清核準路基邊坡垮塌、路面破損、交安設施缺失、橋梁病害等隱患,建好風險管控、隱患排查2本臺賬,做到家底清、情況明。按照“輕重緩急、精準施策”原則,投入資金5000余萬元,對排查出的5類1500余處道路安全隱患開展整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讓農村公路成為安心之路、暢通之途。
服務優先、運營均等化,讓農村公路“走得好”
近年來,三臺縣將“人享其行、物暢其流”作為農村公路建設的目標,致力于城鄉交通運輸服務均等化,以農村公路優質運營促進百業興、農民富、鄉村美。
以交通運輸服務網絡銜接促進城鄉均等化。按照“成熟一條、發展一條”原則,先后完成6條農村客運線路公交化改造,將城市公交延伸至距離縣城30公里之外的秋林鎮,縣城近郊20公里范圍內基本實現“全域公交”。在全市范圍內率先在蘆溪鎮開行“鎮域公交”,服務蘆溪工業園區等園區職工群眾通勤出行。提檔升級提供定制公交服務,滿足鴻星爾克等規模企業職工出行需求。不斷加大縣級財政支持力度,先后更新85輛新能源公交車,占比達82.5%,建成綿陽市最大的集中充電站場。
以個性客運需求服務供給助推出行便利化。為了最大程度滿足農民群體性、潮汐性、節令性出行需求,不斷創新農村客運運營模式,先后開通2條覆蓋成都、綿陽主要機場、火車站的定制客運線路;新增城區至魯班鎮、興隆社區的“農村定制客運”線路及7座商務車18臺;連續3年為農村地區中小學生提供“紅領巾”專車運輸服務,安全運行6.27萬輛次,運送學生426.466萬余人次。先后榮獲省委辦公廳“去冬今春”農民工服務保障工作成效突出單位、四川省物流保通保暢工作機制辦公室“服務保障一線單位”稱號。
以創新農村物流服務模式推動物流雙向化。通過建節點、拓網絡、抓服務,全力破解農村物流發展的短板和瓶頸,主動對接商務、農業農村、郵政等部門建設完善全縣33個鄉鎮和383個村級物流節點,改造6個鄉鎮客運站為綜合服務站,并投入400余萬元在原城北客運站建設縣級物流倉配中心,日處理量達5萬余件,切實織密“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網絡。鼓勵郵政快遞企業與農村客運、城鄉公交經營者開展合作,為花生、柑橘、麥冬等本地特色農產品提供惠農“極速鮮”和快遞包裹服務,先后為40余個縣級以上農民專業示范合作社提供“點對點”寄遞專線服務,線上線下累計完成銷售額1200余萬元。(譚軒文;圖片由三臺縣委宣傳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