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面對新一輪科技變革、產業變革,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已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和關鍵抓手。要大力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儲備的厚度和質量,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動能。
瞄準國家戰略需求,既要“栽培大樹”,也要“選育新苗”,強化人才梯隊建設,深化產學研深度融合、學科交叉,加大“訂單式”力度,聚力打造融合相連的協同育人聯合體。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承擔重要科研、基礎研究、攻克“卡脖子”技術等任務,在真刀真槍的實踐檢驗中鍛造更多戰略科學家,讓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要建立開放、活躍的學術開放交流機制,為人才結對子、搭臺子,開展小型研討、同臺競技、學術沙龍、講座報告等活動,鼓勵人才跨學科、跨單位、跨領域開展創新團隊建設,形成人才雁陣格局。
科學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須經過長期探索、反復試錯,需要青年科技人才的長周期投入。可以說,保障人才的時間,就是保護他們的創新能力。要為青年科技人才創造潛心科研的環境,讓人才從各種非研究性事務中解放出來,祛除“繁文縟節”,精簡佐證材料,暢通經費渠道,把減負要求落到實處,讓他們把時間和精力留給科學研究。要統籌推進項目管理、平臺管理、經費管理行政體制改革,最大限度賦予人才技術路線決定權、資源調度權和經費支配權,激發人才隊伍建設內生動力。要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發展環境,讓人才能夠拋開顧慮自由探索,釋放他們的創新創造活力,為科技創新注入新鮮血液。
人才評價體系,既是度量衡,更是指揮棒。要建立和完善青年科技人才評價機制。堅持“破”“立”并重,打破唯“帽子”和論文數量論英雄,構建以創新能力、團隊建設、業績貢獻為導向的多元化評價體系,讓青年科技人才摒棄急躁、功利心理,能夠在冷板凳上坐得更加“平心靜氣”。要充分考慮不同類型青年科技人才的職業發展需求,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將人才“帽子”回歸鼓勵創新本質,確保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打破人才成長“天花板”,讓每一位青年科技人才的實際貢獻和成果都能得到應有的認可和尊重。
青年科技人才的幸福感、獲得感強不強,和科研狀態、科研成果密切相關。只有盡心盡力服務人才,回應人才的現實需要,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才能讓他們心無旁騖、潛心研究。要圍繞“人才鏈”構建“服務鏈”,按照人才的不同類型,實施個性化配套政策,在服務保障體系的完善和落實上持續發力,對人才的戶籍、子女入學、醫療保險等提供“一條龍”服務,為青年科技人才建功立業厚植沃土。(作者:鄧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