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深圳市福田區首批70名“AI公務員”正式入職,涵蓋公文處理、民生服務、應急管理等240個政務場景,覆蓋政務服務全鏈條。人們驚嘆于技術賦能的高效,但某地“辦不成事”窗口的接待記錄顯示,72%的復雜訴求仍需干部協調3個以上部門解決,這提醒我們:AI技術可以優化服務流程,卻永遠無法替代基層治理中的人本溫度。在數字化浪潮奔涌的今天,廣大基層干部需要有清醒的認知——技術革新的是手段,而永恒不變的是“為民”初心。
技術為舟,難越基層治理的情感鴻溝。“AI公務員”上崗是政務服務范式變革的里程碑,體現了政府運用數字技術破解傳統行政服務“供需錯配”難題的堅定決心。但“機器處理的是事務,干部解決的是心事”,要辯證看待AI公務員的“能”與“不能”。AI公務員能快速調取政策條文,卻讀不懂群眾眼中的期待;算法能精準識別材料瑕疵,但辨不明特殊情境下的人性訴求;智能系統可生成標準解決方案,卻算不準基層治理需要的民生溫度。這揭示出了技術應用的邊界,正需要我們廣大基層干部“敲”開“薄冰”“掀”起“紗簾”“邁”進“門檻”,才能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后一米。
民情為楯,構建情理兼施的數字治理。AI公務員在實現95%公文格式修正準確率的背后仍有5%的誤差需要人類智慧校準。這恰似基層工作的本質——標準化流程之外,往往存在著需要人性化溝通的復雜情境。當孤寡老人面對智能終端手足無措時,當矛盾糾紛需要情理法交融調解時,當政策執行面臨現實困境時,基層干部的情感共鳴能力、價值判斷智慧和應急處置經驗,始終是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基層干部“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矛盾”的實踐智慧,將政策剛性執行與柔性人文關懷相結合的能力,正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數字時代的生動演繹。
人機共生,共筑基層善治的堅實底座。在政務AI化的浪潮中,廣大基層干部要鍛造有溫度的數字化治理能力,實現“數字素養+群眾工作”雙提升。一方面掌握智能辦公系統操作、數據思維等“數字素養”,另一方面深耕群眾工作方法、應急處突能力等“傳統技藝”,成為“π”型高素質人才。縱向深耕專業能力,開展“公務員數字素養提升計劃”,要求干部掌握數據分析、流程再造等數字治理技能;橫向拓展跨領域知識,將“AI倫理”“算法治理”納入干部培訓體系;深度錘煉群眾工作本領,推行“走街串巷工作法”,每天爭取用一小時深入社區捕捉技術難以識別的民生痛點。讓技術更有溫度,讓服務更具精度,這正是新時代人民公仆精神內核的數字化表達。
站在數字政府建設的潮頭回望,深圳街頭的智能政務終端與穿梭在城中村的“紅馬甲”構成時代鏡像。當AI承擔起標準化服務,基層干部更應成為民生難題的“解碼器”、政策落地的“校準儀”、社會風險的“瞭望者”。唯有讓技術之智與人文之光交相輝映,才能在新時代的趕考路上,交出更有溫度的民生答卷。
(浙江省淳安縣里商鄉人民政府 仇程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