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素娟
信息時代,互聯網已成為匯集民情、暢通民意,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于通過互聯網等各種渠道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進一步建立健全民主參與的各項機制,對人民群眾通過互聯網進行民主參與進行大膽探索和有益嘗試,有助于最大限度匯聚人民智慧、凝聚人民共識,確保黨和政府各項決策部署能夠經得起歷史檢驗,更好滿足人民期待。
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從民主參與主體的視角看,互聯網擴大了參與的范圍和規模,決策者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不斷縮小,公民直接參與公共事務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政府部門的工作動態、政策執行情況等信息通過網絡平臺加以展示,有助于增強民主監督效能、優化民主決策質量。當下,通過互聯網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搭建與人民群眾有效溝通的平臺已經成為常態。例如,黨中央在制定“十四五”規劃、起草黨的二十大報告過程中都設立有專門的網絡意見征集渠道,顯示出網上群眾路線與現實政治的深度嵌入。又如,政務網站的“領導留言板”“網絡理政建議書”,兩會期間的“代表通道”“委員通道”和“部長通道”網絡端,各級政府網站互動、微信公眾號、微博、直播等形式蓬勃發展。但是,互聯網的去中心化也使得民主參與面臨碎片化風險,網絡空間存在的回音室效應、虛假信息等問題,使協商對話面臨著信息真實性難以保證、回應不及時等諸多挑戰。對此,必須繼續完善體制機制,為人民群眾提供參與更便捷、監督更及時、回應更精準的途徑。
持續推進網絡平臺建設。網絡平臺的開放性、互動性、即時性創新了人民民主的踐行領域和工作形式,展現了技術與民主的良性互動,但信息鴻溝不會自動填平。大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小到身邊的煩心事操心事,如何真正把群眾“迎進來”,并將其所思所想所盼及時準確傳導到有關部門,需要黨政機關與網絡媒體加強協同,統籌資源、完善平臺,暢通訴求表達渠道。一是制定和完善平臺的管理制度和運行規范。明確信息發布、審核、處理、反饋等各環節的責任和流程,在議題設置、內容交換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發揮平臺優勢,保障平臺的規范有序運行,因時因勢精準表達。二是推進技術創新與融合。通過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決策機制,將現代的大數據分析應用與傳統的調查研究方法結合起來,從掌握的數據富礦中挖掘民眾需求現狀與規律,更快速地利用專家資源與智庫成果,切實提升決策的質量。三是拓寬公眾參與多元化方式。除了現有的留言、咨詢等方式,進一步增加在線投票、問卷調查、民意征集等多種參與形式,激發公眾參與熱情,提高參與深度和廣度。同時,也應適當整合網絡問政平臺,集中人力物力,搭建集中辦公、集約管理、集成服務綜合性平臺,促進數據資源集約共享,促進相關工作更加高效、規范、有序。四是強化安全與隱私保護。進一步建立健全網絡平臺信息審核機制,加大對網絡謠言的打擊力度,并通過提升加密技術、安全防護系統,防止數據泄露、篡改和濫用,確保相關平臺的穩定運行和數據安全,增強人民群眾對平臺的信任度。
強化網絡信息公開與反饋機制。信息公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公民知情權的基礎。反饋機制是民主實踐的關鍵環節。人民群眾通過互聯網反映意見、提出建議,有關部門也要不斷增強回應能力、優化回應機制,這不僅是政府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體現,也有助于推動權力運作的透明和公開。當前,政府回應不及時,“萬金油”式的網絡回應仍然存在,一些地區尚未建立起充分、高效的反饋機制。對此,一是主動公開意見建議處理流程、進度與結果,通過提供更加便捷、快速、準確的信息獲取方式,幫助人民群眾更有效地獲取各類信息,更真切感受到通過有序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實現維護個體利益。二是建立限時回應制度,加強重大問題回應督辦工作,避免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石沉大海”。通過互聯網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需要自下而上的“反映”,也需要自上而下的“反應”。在這方面,各地應加強探索,如在官方網站開設針對群眾訴求進行回應、解答和處理情況反饋的專屬欄目,實現信息反饋真實、權威、高效。三是建立績效考核機制,對各部門的網絡回應情況進行考核評價。將群眾訴求的辦理量、辦結率、滿意度作為相關部門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切實保證相關平臺的有效運用。
持續提升領導干部和群眾的網絡素養。較高的網絡素養能夠確保民眾理性、客觀地表達觀點,精準地提出建設性意見。當前,一方面,部分網絡用戶存在信息辨別能力不足、網絡安全意識薄弱、情緒化表達和網絡暴力等問題。通過社區宣傳、學校教育、線上課程等多元方式,引導民眾理性表達訴求。另一方面,善于運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工作,是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當前,部分領導干部存在著信息篩選能力、網絡溝通能力、輿情引導能力缺乏的情況。領導干部必須正視新時代群眾言論的變化變遷,主動聚焦網絡,勤于、善于通過網絡把握群眾心聲心愿,準確及時掌握群眾思想動態,既能從群眾生活難點中尋找工作切入點,又能從群眾“金點子”中提煉治理“新路子”。
打通虛擬到現實之間的“最后一公里”。反映問題可以在網上,但解決問題、消除隱患、標本兼治,主要還是在網下。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不能停留在網絡空間,絕不能只看帖子、回留言而不辦實事。如何從“鍵對鍵”到“面對面”,最后走向“心連心”,是通過互聯網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必須面對的課題。一方面,明確責任劃分機制,確定對口處理部門,對于涉及多個部門的復雜問題,建立多部門協同聯動的問題處理體系,避免推諉扯皮。另一方面,建立完善跟蹤回訪制度,形成完整的意見處理閉環,形成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尋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閉環,以群眾滿意度評判工作完成度,實現“網絡收集民意+職能部門聯動處置+回應社會關切”的良性機制。(王素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