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與科技革命浪潮,我國民營企業正以“千帆競發”之勢破局突圍,用創新實踐印證:唯有以制度自信為根、以改革創新為魂、以人才培育為脈,方能在時代洪流中“立得住”“走得遠”。
“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已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將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不能變,也不會變。”回望這一路的堅持,制度創新的力量持續釋放。我國民營經濟“五六七八九”的特征歷久彌新,始終貢獻著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這份“根深不怕風搖動”的底氣,正是源自黨中央“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的鮮明態度,持續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不斷破解各類市場準入的“玻璃門”“旋轉門”“彈簧門”。當“促進民營經濟發展28條”與《“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同頻共振,制度性交易成本下降正托舉起更多“專精特新”小巨人。
“以科技創新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正轉化為一項項鼓舞人心的具體實踐,面對“卡脖子”難題,比亞迪“璇璣”智能架構實現整車控制與AI大模型深度融合;“霸屏春晚”的宇樹科技機器人突破技術瓶頸,其背后是“制造業當家”與“機器人+”應用行動的深度耦合。當“新質生產力”與“新型舉國體制”交匯,改革創新的浪濤中,民營經濟已從“千帆競發”邁向“萬馬奔騰”。
此次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的“弘揚企業家精神”,正在深圳“企·航”計劃、蘇州“企業家日”等創新實踐中落地生根。當老一輩的“四千精神”遇上Z世代的“數字原生”,傳承的是敢闖敢拼的基因,迭代的是“云上突圍”的方法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科大訊飛聯合共建認知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上海張江設立“揭榜制”……校企協同的“育苗工程”打破了產學研壁壘,讓“新竹”節節拔高。當人才在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中自由流動,中國民營經濟必將在“春泥護花”下穿越周期、跨越山海,實現人才攀登的更多可能。(作者:陳莉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