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巴黎大皇宮拍攝的人工智能行動峰會現場。
新華社/美聯
在日前法國巴黎舉行的人工智能行動峰會上,“中國成功”引發熱議。隨著中國人工智能技術和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在人工智能治理領域的經驗引發全球關注,在全球人工智能浪潮中展現亮眼“中國航標”。
中國主張:
“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則,通過對話與合作凝聚共識”
在人工智能行動峰會(簡稱“巴黎AI峰會”)上,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1500名與會者圍繞建立一個包容而高效的AI國際治理框架展開討論。“人工智能技術及其應用進展”等邊會聚焦中國人工智能發展,中國的亮眼AI發展成果和治理經驗引發國際關注。
“AI全球治理應超越地緣政治干擾,中方愿與國際社會攜手,共同促進AI安全發展。”中國外交部原副部長、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創始主任傅瑩在邊會期間表示,中國業界已經在政府支持下成立了對應國際上的“AI安全研究所(AISI)”的“中國人工智能發展與安全研究中心”。在中國AI技術應用和安全治理領域存在一個多元化和多樣化的生態環境,有多個政府部門、機構、企業在關注和投入安全治理問題。網絡的建立可以讓大家都有機會參與和分享知識、信息,增強能力建設,同時積極參加國際對話合作。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在參與邊會后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在巴黎AI峰會上,包括法國、中國、印度、歐盟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簽署了《關于發展包容、可持續的人工智能造福人類與地球的聲明》。但是,美國和英國未簽署該聲明,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與會多國建設AI國際治理框架的努力。部分與會者將AI視作地緣政治競爭的工具。而中國主張加強AI治理領域的國際合作,在發展與安全間取得良好平衡,這有助于推動AI國際治理框架建設。”
“在AI治理領域,全球多國采取不同治理策略。美國在AI技術創新方面保持領先優勢且希望擴大優勢,推動AI技術在軍事、國防等領域的應用,獲取AI國際競爭中的主導權。歐盟更加注重AI發展的規范性,重視安全、倫理、法律問題,推出全球首個全面規范AI開發與使用的法律框架《人工智能法案》,注重搭建國際合作規范框架。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更加強調AI技術的普惠性,注重以AI技術為各產業發展賦能,助力發展中國家產業轉型升級。新加坡在AI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智慧城市等方面取得較為先進的經驗。韓國憑借在芯片、半導體產業的優勢,致力于推動AI與制造業結合發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須隆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
近年來,隨著AI技術與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政府不斷完善AI治理,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
2023年10月,中國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中強調,在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多元挑戰的背景下,各國應秉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則,通過對話與合作凝聚共識,構建開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機制,促進人工智能技術造福于人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3年7月,中國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提出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促進創新和依法治理相結合的原則,采取有效措施鼓勵生成式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實行包容審慎和分類分級監管。此前,中國通過《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戰略規劃與法律文件,逐漸構建涵蓋數據安全、算法透明性、倫理規范的法律框架。
中國經驗:
“在鼓勵創新與管控風險之間保持平衡,相關技術創新企業涌現”
中國AI技術創新的亮眼成績和關于AI治理的經驗,在巴黎AI峰會中獲得許多共鳴。
法國米斯特拉爾人工智能公司共同創始人阿瑟·門施認為,在全球人工智能競賽中,中國人工智能的突破為歐洲提供了啟發,“從深度求索(DeepSeek)的成功中,我們看到公司乃至歐洲在AI領域實現提升的希望”。
歐盟支持的人工智能項目DIVERSIFAIR的研究員史蒂文·費特曼指出,像DeepSeek這類人工智能企業的發展,需要更加平等、公平的環境。某些國家實施科技制裁等行為,不利于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只有人工智能在全球獲得更廣泛發展,我們才能擁有更多的創新和發展的源泉。”
在巴黎AI峰會期間,傅瑩闡述了中國對AI風險兩個層面的關注:一個是應用中的風險。一方面,中國政府早在2017年就制定《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AI安全、可控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目前AI已在經濟、金融、城市管理、醫療和科研等領域全面應用,風險與挑戰并存,政府在鼓勵創新與管控風險之間保持平衡,并涌現出一批專門應對AI安全問題的技術創新企業;另一方面,中方著眼未來風險參與國際合作,先后發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簽署《布萊奇利宣言》,并同各方推動聯合國大會通過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決議,獲得140多個國家支持,對AGI(通用人工智能)風險的理論和技術探討也高度關注,中國科技界與國際同行在認識層面基本同步。
姚洋分析,中國在AI領域屬于后起之秀,目前正日漸躋身全球領先行列。在AI技術創新方面,美國保持領先地位,中國、歐洲多國跟隨其后。在AI技術應用方面,中國堪稱AI應用第一大國,應用場景豐富,應用推廣迅速,商業模式持續創新,在許多AI應用垂直領域積累了獨特經驗。例如在自動駕駛領域,中國汽車工業快速增長,電動車生產占全球市場份額快速提升,為自動駕駛技術推廣應用提供巨大應用場景,中國自動駕駛技術也由此走在世界前列。由大市場、豐富場景激發的AI技術應用,在AI發展與安全中尋找平衡點,是中國AI技術發展和治理的一大特色。
陳須隆分析,中國在人工智能治理領域具有一些“先天優勢”:一方面,中國較早確立關于AI發展與治理的頂層戰略,北京、深圳、杭州等AI產業發展較快的地方相繼出臺各自的發展規劃戰略,從AI產業發展早期就注重兼顧發展與安全。另一方面,中國AI應用發展迅速,技術創新突破不斷涌現,AI相關產業市場龐大,為AI發展提供海量數據支持和應用場景,中國政府及相關企業、機構在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提供支持,幫助AI應用更全面地應用于社會多產業、領域,實現AI治理理念到實踐的深度結合。此外,中國堅持普惠包容、共商共建共享的AI國際合作理念,致力于讓中國AI技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
中國貢獻:
“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普惠發展,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強能力建設”
“也許有一天,事實上我認為我們正在迅速走向這一天,我們有可能創造出極其強大的系統,它可能遠遠超出一般人類的能力,但我們仍然不知道如何控制這些系統。為了應對這一風險,各國在AI全球治理領域展開合作格外重要。”國際治理創新中心全球人工智能風險倡議執行主任鄧肯·卡斯-貝格斯近日表示,從最近幾個月的觀察來看,他認為各國有希望合作設計出某種機制、流程或者機構,但做到這些需要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而他認為許多這樣的人才會來自中國。
日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國積極擁抱智能變革,大力推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重視人工智能安全,支持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為全球人工智能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中國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普惠發展,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強能力建設,主張開源人工智能技術,促進人工智能服務的可及性,實現各國共享智能紅利。“同時,我們反對以意識形態劃線,反對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的做法。”
“中國關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倡議與中國外交理念相契合,有幾大亮點值得關注。”陳須隆分析,其一,中國主張發展人工智能應堅持“以人為本”理念、“智能向善”的宗旨,認為人工智能發展的目標是讓民眾生活更加幸福,從而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其二,中國主張發展人工智能應堅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各國無論大小、強弱,無論社會制度如何,都有平等發展和利用人工智能的權利。近期引發全球關注的DeepSeek開源大模型充分體現了中國提倡的開源、普惠、平權使用人工智能的理念。其三,中國主張推動建立風險等級測試評估體系,逐步建立健全法律和規章制度,通過法治完善全球AI治理。此外,中國堅持增強發展中國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不斷彌合智能鴻溝和治理能力差距,展現了中國在AI治理領域的作為發展中國家一員、維護多邊主義的一貫立場。
針對非洲法語區的法律智能平臺LegOmnia聯合創始人讓-帕特里克·貝爾托認為,非洲存在著各種問題,其中包括能源問題。60%的人口生活在能源不安全的環境中,無法實行美國那樣的高耗能發展模式。開源將促進平等,也將促進人們獲得更多的機會。DeepSeek的優異表現真的令人鼓舞,這為資源有限的非洲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
“當前,全球AI治理面臨的挑戰主要來源于部分AI強國采取的競爭策略和單邊主義,希望通過AI優勢,鞏固自身霸權;此外,AI軍事化趨勢、AI帶來的網絡安全問題若無法進行及時有效的全球治理,可能增強AI‘雙刃劍’的負面效應。”陳須隆分析,中國支持聯合國在全球AI治理中發揮更加重要的積極作用,愿意與其他國家展開交流合作,尤其希望通過與發展中國家的AI合作,彌合智能鴻溝,賦能經濟發展,踐行“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等AI治理理念,加強全球人工智能協調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