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賀州市平桂區人大機關黨支部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對標對表“四個機關”、特別是政治機關的定位要求。牢固樹立“實干為要、創新為魂,用業績說話、讓人民評價”的鮮明導向,全力打好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組合拳”,推動新時代人大工作高質量發展。
強化政治引領,持續在“建”上下功夫
聚焦黨建“陣地建設”。為營造濃厚的黨建文化氛圍,在人大機關打造內容豐富多元的“一廊一吧兩中心”。同時,為深挖黨建陣地潛力,在現代農業產業園、金竹瑤繡工作坊、新興產業企業等地探索共建“黨建+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基地”“黨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黨建+民情直達室”,增強了機關黨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和創造力,黨建引領作用進一步彰顯。
聚焦黨建“品牌建設”。扎實推進基層黨建“五基三化”深化年行動,堅持“人大工作開展到哪里、黨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模式,創新打造獨具人大特色的“民主監督·履職為民”黨建品牌,推動黨建與人大業務融合發展。機關先后榮獲平桂區“五星級黨組織”“創建模范機關示范單位”“優秀黨建品牌”等稱號。
聚焦黨建“機制建設”。探索建立區鄉人大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召開座談會,實現思路共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全區43個“黨建+聯絡站”、5個“黨建+代表創業示范基地”、2個“黨建+基層立法聯系點”的建設。著力完善監督機制,出臺《平桂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全鏈條”監督工作實施辦法》,將區直35個單位納入人代會代表測評,推動監督工作常抓常新、常態長效。
強化制度保障,持續在“管”上見成效
深化拓展“雙聯制”。深入實施“雙報到、雙服務”工作機制,與文華社區簽訂《區域同建治理共同體協議社區書》,常態化開展社區志愿服務、“我為群眾辦實事”等系列主題活動。在2024年開展的“黨支部助力服務就業創業”主題活動中,及時幫助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498人,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11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新增就業4836人次,形成支部助力服務就業創業的生動實踐成果。
探索實施“雙訪制”。堅持抓黨建促履職,推進黨建工作與代表工作有機結合,組織黨員人大代表開展“接訪走訪”活動。在“‘黨建+服務’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助推‘一區兩地一園一通道’建設”主題活動中,接待來訪群眾1160余人次,收集意見建議93條,幫助企業、群眾解決困難問題60多件,真正做到“民聲”在哪里,黨員就跟進到哪里,力量就匯聚到哪里、作用就發揮到哪里。
推行建議“量化制”。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扎實開展“代表建言獻策”活動,要求機關在職黨員每年至少落實意見建議3條,每位人大代表力爭屆內提出意見建議2條以上。如2024年黨支部組成調研組到白巖收費卡、礦山公路開展治超環境下如何推進碳酸鈣企業高質量發展專題調研,收集意見建議8條,推動落實5條政策措施,有效破解礦山道路運輸堵塞等問題,贏得運輸司機、周邊群眾的好評和點贊。
強化服務效能,持續在“用”上求創新
創新“黨建+聯絡站+服務”模式。充分依托履職平臺優勢,探索搭建黃金珠寶黨員服務驛站、代表聯絡站與工會聯合會共建共享平臺,創新實施“黨建+人大+工會”協同聯動機制,組織駐站8名市、區兩級黨員人大代表開展接待選民、專題視察調研、進工會網格等活動,深入了解企業動態、傾聽職工心聲,幫助企業協調解決項目審批、落地、開工、投產等環節“水土不服”的問題100多個,幫助432名企業員工協調解決子女入學問題。
創新“黨建+聯絡站+產業”模式。黨員人大代表以“雙重身份”扛起“雙重責任”,依托聯系鄉鎮資源優勢,推動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如引導羊頭龍山片代表聯絡站大力推行“聯絡站+公司+產業”模式,通過供“崗”、傳“技”、授“業”等方式,將聯絡站的服務范圍拓展到各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周邊3個鎮6個村200多戶農戶發展種植產業,人均年收入達2.4萬元以上。
創新“黨建+聯絡站+灣區”模式。圍繞全方位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在賀州高新區打造“黨建+聯絡站+N”履職賦能新模式,大力推行“一聯二辦三服務”工作機制,著力解決企業創新發展“瓶頸”。近年該站共收到《關于建立幫辦服務中心提升服務企業效能的建議》等建議10件,跟蹤督促企業申報或兌現各類獎補資金3097萬元,用心用情推動解決企業用工難、群眾就業難等30余項企業和職工訴求,不斷增強企業發展動能和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廣西賀州市平桂區人大常委會機關黨支部 趙萬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