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這一論斷深刻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新時代黨員干部的行動綱領。錨定這一“頭等大事”,需以系統性思維、務實性舉措、長效化機制,將“幸福藍圖”轉化為億萬民眾的可感生活。
以“沉到底”的調研,辦好民生實事。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新時代的民生工作既需關注“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等傳統課題,也要回應“托育難”“靈活就業保障”等新興問題。黨員干部必須打破“辦公室思維”,落實“四下基層”要求,把真意融入民意、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眼睛發現痛點,深入基層一線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所急,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策于民,才能將政策制定與群眾需求精準對接,把民生工作做實做細、做優做強。
以“釘釘子”的韌勁,破解急難愁盼。“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多辦順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實事,扎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改善民生要突破慣性思維,聚焦“小切口”撬動“大民生”。黨員干部要始終堅持從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出發,拿出“釘釘子”的精神,直面問題“一竿子插到底”,精準快捷、暖心到位地解決好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讓群眾生活不斷發生“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可喜變化,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以長效化機制,筑牢幸福根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筑牢幸福根基,需要從制度層面構建可持續、全領域覆蓋的長效化治理體系。如以“河長制”“林長制”為代表的生態治理機制,通過責任到人、定期巡查、動態整改的制度設計,將河流管護、森林防火等納入常態化管理,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永續發展的幸福源泉;再比如,通過大數據平臺精準識別需求群體,建立“政策找人”與“人找政策”雙向聯動機制,既織密兜底保障網,又注重提升困難群體自我發展能力,讓社會關懷既有力度更具溫度。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新征程上,唯有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既做顯功更重潛績,方能將“頭等大事”轉化為千家萬戶的笑臉,讓中國式現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作者:鄧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