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生成式人工智能熱潮席卷全球,給世界帶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帶來難以預知的各種風險和復雜挑戰。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討論與合作在多個層面展開,逐漸擴展至以法律規制和技術標準為核心的制度建構。
人工智能治理的議題涵蓋廣泛,涉及人工智能技術開發、部署、應用中的倫理道德與行為規范,以及人工智能帶來的產業結構變化、社會權力結構變化、地緣政治影響、人類生存風險等諸多方面。人工智能的技術特性,使其既具有互聯網服務應用的廣泛性、賦能性,又具有作為基礎設施對國家安全的重要影響。這決定了其治理體系在設計之初就需要兼顧促進創新的發展目標和防范風險的安全需求。
在人工智能的國際治理中,近年來初步形成了多個互相競爭合作的板塊,其中以一些人工智能安全峰會與聯合國框架下的國際合作最為引人關注。2023年11月,首屆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會在英國布萊奇利園舉行,確立了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的全球共識,包括中國在內的28國及歐盟簽署宣言。2025年2月,在法國巴黎舉辦了人工智能行動峰會,包括法國、中國、印度、歐盟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簽署了《關于發展包容、可持續的人工智能造福人類與地球的聲明》。聯合國在其框架下積極推進人工智能治理全球合作,尤其是具有包容性的、普惠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2023年10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宣布成立人工智能高級別咨詢機構,并形成《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治理》報告。2024年9月,聯合國舉辦未來峰會,通過《全球數字契約》,倡導開啟人工智能治理的全球對話,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負責任發展。
中國積極參與和引領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進程,向世界貢獻了重要的人工智能治理觀。一是以人為本促進發展。在我國既有人工智能治理實踐中,堅持發展與安全并重,強調以人為本、智能向善,讓人工智能技術真正助力全球發展事業,賦能人類美好生活。中國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立場。二是加強能力建設,彌合數字鴻溝。我國積極加強與全球南方國家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合作。去年7月,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中國主提的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決議,140多國參加決議聯署。中國—金磚國家人工智能發展與合作中心也于去年成立。這些舉措旨在縮小國家間及國家內部在人工智能及其他數字領域存在的差距,針對發展中國家在人工智能設計、開發、部署和使用上面臨的獨特挑戰,提供了加強南北合作、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的破局之道。三是推動人工智能發展共治共享。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應堅持廣泛參與、協商一致原則,在充分尊重各國政策和實踐差異性的基礎上,推動形成廣泛國際共識。
整體來看,目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各國已就倫理道德和原則開展了大量討論,但相關法律規范、國際條約和治理機構仍處于起步階段,需將不斷探索的各類舉措匯聚成以國際法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基礎、連貫一致、可互操作的整體設計,并隨著技術發展進步不斷作出調整。去年在上海舉行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將會議主題確定為“以共商促共享以善治促善智”,體現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的核心要義,反映了國際社會的共同呼聲。中方將一如既往支持各國在人工智能治理中秉持共同的安全觀,協力促進人工智能治理,增強發展中國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推動人工智能更好提升人類福祉。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教授、聯合國人工智能高級別咨詢機構中方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