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系,指出“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作出一系列系統性部署,提出“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的要求。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必須建立健全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全力提升服務質效,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深刻理解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的內在要求
建設金融強國的必然要求。強大的金融機構是建設金融強國的六大關鍵核心金融要素之一,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是建設強大的金融機構的關鍵步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機構健康既包括資產負債表健康,也包括公司治理、內控體系、復雜金融產品交易清算以及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健康。如果金融機構處于病態,就很難為實體經濟服務好。當前我國金融機構總體運行穩健,但在內控管理、服務水平等方面還存在與實體經濟發展不適應的問題,需要抓緊采取有效措施解決。
經濟和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是提升我國金融機構服務質效的關鍵,是進一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經建立起一個全面、多元且能滿足不同層級需求的金融服務體系,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確保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更加精準高效,各類金融機構之間協同合作、功能相互協調,促進市場形成良性競爭秩序和高效資源配置,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與之相匹配的高質量金融服務。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必然要求。經濟風險和金融風險互為因果、相互交織,很多情況下金融是經濟的鏡像。完善各類金融機構定位,健全公司治理,強化對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能夠防止金融機構盲目發展、無序擴張,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經營、業績和風險理念,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持續健全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金融系統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金融服務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金融機構功能,持續優化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不斷健全。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管理部門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的定位和功能,推動各類金融機構堅守宗旨、回歸本源,找準定位、優勢互補。目前,我國金融業已形成了覆蓋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期貨等領域,種類更加齊全、業態日趨豐富、分工更加明確、協作基礎不斷強化的金融機構體系。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我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近490萬億元,銀行業金融機構數量超4000家,資產規模居全球第一,5家國有大型銀行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保險、股票和債券市場規模均居全球第二。
金融機構改革化險穩步推進。積極推動通過發行特別國債等方式籌集資金,支持國有大型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增強銀行風險抵御能力和服務實體經濟的動力。推進政策性、開發性銀行業務分類分賬改革,推動其強化職能定位,厘清業務邊界,聚焦服務國家戰略。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持續推進中小銀行改革化險,“一省一策”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穩步推動村鎮銀行改革重組和風險化解。在部分省份積極探索開展硬約束早期糾正試點,對增量高風險銀行提出“限期整改”的硬約束要求。從實踐來看,一些改革重組后的金融機構實現了穩健經營,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顯著提升。
以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為重要著力點,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
近年來,金融系統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金融機構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融資總量合理增長、結構持續優化、成本穩中有降。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2024年,我國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14.33萬億元,占全部新增貸款的八成左右,其中中長期貸款占比超七成,這意味著貸款資金主要流向了實體企業。截至2024年12月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專精特新”企業貸款、普惠小微貸款同比增長分別為11.9%、13.0%、14.6%,均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中國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根據金融“五篇大文章”各領域情況,分類施策、系統推進,不斷增強金融支持的力度、可持續性和專業化水平。
宏觀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牽頭制定《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業融資行動方案》,建立跨部門工作聯動機制,推動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印發《關于扎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指導金融機構圍繞科技創新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創新產品與服務。牽頭印發《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工作目標和舉措。牽頭印發《關于開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加強金融支持鄉村全面振興專項行動的通知》,引導更多信貸資源流向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出臺《關于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牽頭印發《推動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系統推進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
政策層面,持續完善激勵約束工具配套,充分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撬動作用。近年來,我國貨幣政策工具箱與時俱進、日益豐富,目前已有包括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支農支小再貸款、抵押補充貸款、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碳減排支持工具、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保障性住房再貸款等在內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近20項,充分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將資源精準配置到“五篇大文章”重點領域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落實層面,采取措施提升金融機構服務能力。深入開展科技、綠色、中小微企業等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完善金融機構內部激勵約束機制,提升金融服務的能力、適配性和普惠性,引導金融機構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金融服務的技術能力。
深入貫徹落實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重點任務
當前,我國經濟持續恢復向好,增長動能不斷增強,轉型升級持續推進。同時,要清醒看到,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較以往更為復雜,經濟運行中的困難問題需要下大力氣解決。面對新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當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有待進一步提升,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尚不平衡不協調,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綠色轉型、中小微企業不夠充分有力,一些地區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偏離定位、治理失效,內外部激勵約束機制尚不健全。
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部署,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根本,通過改革、調整和優化金融供給體系,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安全的金融服務。
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功能,推動各類金融機構在規模、結構、區域布局上更加合理。國有大型金融機構要不斷做優做強,提升綜合服務水平,充分發揮資源配置能力,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中小金融機構要減量提質、優化布局,結合自身資源稟賦,聚焦當地特色領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開展特色化經營。政策性金融機構要強化職能定位,聚焦服務國家戰略,落實業務分類分賬改革要求,主要做商業性金融機構干不了、干不好的業務。保險機構要不斷拓展和豐富保險保障的內涵與外延,充分發揮保險業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加強債券市場制度建設,提高債券市場市場化定價能力和市場韌性,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優化國有金融布局,合理調整國有金融資本在銀行、保險、證券等行業的比重,推動保險、證券、擔保等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展,提高資本配置效率。
健全金融機構治理,提升治理能力。完善公司治理是金融機構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科學合理的公司治理是金融機構實現長期穩健發展的微觀基礎,也是提升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重要保障。要把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落到實處,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個環節,充分發揮金融機構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將黨的領導制度優勢轉化為金融機構的內部治理效能。要切實建立和完善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國際規則的現代企業制度,加強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加強對董事、高級管理層履職行為監督,強化履職評價、考核和問責。建立更為科學的經營管理體系,加大金融科技和人力資源投入與儲備。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經營要求和盡職免責規定,建立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不搞偏離實體經濟、自我循環、自我膨脹的“偽創新”。
完善引導、監督和考核,強化激勵約束機制。持續調整和完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充分發揮貨幣信貸政策導向作用,推動優化信貸結構,引導更多金融資源用于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中小微企業以及國家重大戰略,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約束金融機構非理性定價行為,切實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完善金融監管規則標準,對服務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實施差別化監管政策。加強監督檢查,及時糾正金融機構偏離定位和盲目擴張行為。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進一步健全科學規范的股東利潤考核和評價機制,基于金融機構功能定位、行業類型、業務性質等特征,堅持收益與風險兼顧,確定合理考核期限,更好發揮管理考核結果對國有金融機構的激勵約束作用。健全資本補充機制,提高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
(作者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