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時代新變革、歷史新方位、矛盾新轉化、發展新使命、改革新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就高質量發展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部署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為國有建筑企業準確把握國有經濟發展邏輯,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科學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提供了正確指引。
一、充分認識建筑行業現狀
利潤率持續探底。根據中國建筑業協會數據,2023年建筑行業平均利潤率僅為1.5%-3%,頭部企業如中國建筑凈利潤率也僅維持在3.2%-3.8%。利潤空間收窄源于成本剛性上升、資金鏈壓力加劇、低價競爭常態化等多重擠壓。建筑企業創效越來越難,很多企業采取了降薪、裁員、撤銷、合并等措施。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尋求生存與發展的機會,是每個建筑企業所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競爭格局加速分化。2024年10月,某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發布招標公告,一項標的額為7395萬元工程竟然有1898家單位投標,最后中標價是4449萬元。可以看出當前建筑行業非常“卷”。總結起來就是:迫不得已、一哄而上,低價中標、惡性競爭,竭澤而漁、飲鴆止渴。建筑行業的現狀,可以概括為“見頂、內卷、分化”三個詞,“見頂”是由過去的做增量到現在進入做存量階段;“內卷”是市場競爭更趨激烈,已經到了白熱化階段;“分化”是建筑行業呈現“金字塔式”分層競爭態勢,正在經歷“大浪淘沙”式的洗牌,頭部企業搶占高地,尾部企業批量出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在這種情況下,建筑企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增強自身實力,把握行業趨勢,找準破局路徑。
二、牢牢把握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要求
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和畏難者。2023年12月,國務院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首次提出“五個價值”的要求,即中央企業要更加注重提升增加值、功能價值、經濟增加值、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和增加值占比以及品牌價值。綜合內外部形勢,中鐵十局深入實施“聚焦一大主題,把握兩個關鍵,堅守三條底線,深化四大建設,堅持五項原則,增強六種能力”為主要內容的發展策略。發展思路已經明確,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一攬子改革舉措,深化實施“123456”發展策略,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固本強基,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要有“金剛鉆”。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聚焦重點領域,聚焦重要客戶,聚焦重大項目,在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下,補短板、鍛長板,讓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強。要發揮自身優勢,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專業領域要做到第一,在某一個細節方面爭到唯一,這樣才能夠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才可能有話語權,才可能有議價權。
創新驅動,培育自己的新質生產力,要有“金名片”。近年來國企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有兩個方面因素,一方面是黨的二十大關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主題的確立,另一方面是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作為建筑行業,每個企業的新質生產力都不一樣,我們要把握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著力點,通過創新和改革,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鍛造自己的新質生產力。
和合共贏,拓展自己的優質朋友圈,要有“兄弟連”。當前,建筑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市場競爭呈現“紅海搏殺”與“藍海機遇”并存的新特征。在這樣的大變局中,我們要樹立“和合共生、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通過構建優質戰略合作生態圈,打造戰略聯盟,通過優勢互補,提升項目中標率;實現資源共享,建立“四庫一平臺”合作機制,實現1+1>3的協同效應;拓展合作邊界,突破傳統“建筑圈”思維,通過跨行業協同,在綠色建筑和新基建領域開辟增長新空間。總之,要以更開放的胸懷拓展朋友圈,用更務實的舉措深化戰略合作,在共建共享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上下協同,延伸自己的高效產業鏈,共攬“瓷器活”。要圍繞“產學融投建營,士工農兵學商,吃住行游購娛,商養學閑情奇”,突出一個“融”字,就是業主需要什么,我們就私人定制、量身定做,通過上下游產業鏈延伸,去喚醒需求、激發潛能、融合疊加,從而來擴大自身的行業、領域和范圍。過去可能只做到某一個領域,現在要與合作企業一起,從前期的規劃一直到后期的謀劃、投資、建設、運營以及稅務籌劃、產業導入等形成協作,以產業鏈的延伸從而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新發展。
三、以紀檢工作“六個相統一”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建筑行業反腐敗斗爭形勢嚴峻復雜,紀檢組織必須堅持高標準政治站位,綜合運用系統觀念開展紀檢工作,準確把握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處理好紀檢工作中監督執紀與保障發展、黨內監督與其他監督、“關鍵少數”與絕大多數、懲治腐敗與預防教育、嚴格監督與關心信任、行使權力與擔當責任等方面關系,不斷推動監督效能提升,凝心聚力促發展、懲防并舉正風紀,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紀律保證。
推動監督執紀與服務發展相統一。發展是企業第一要務,紀檢組織要聚焦新時代新征程國有企業肩負的使命任務,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精準化、常態化。圍繞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強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等重點任務加強監督,重點糾治在貫徹落實上級決策部署中打折扣、做選擇、搞變通等問題。健全發現問題、糾正偏差、精準問責的監督閉環機制,確保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推動履行專責監督與發揮協助職責相統一。紀檢組織肩負監督與協助兩項職責,要將監督專責與協助職責一體推進、一體落實。一方面,要協助黨委認真履行主體責任,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重點崗位,不斷完善專責監督體系,運用定期溝通會商機制,與黨委及時研判政治生態,不斷推動“兩個責任”貫通協同。另一方面,要積極發揮協助引導推動功能,推動構建以黨內監督為主導,其他各類監督力量貫通協調的“大監督”體系,促進各類監督力量整合、程序契合、工作融合,形成監督合力。
推動抓“關鍵少數”與管“絕大多數”相統一。各級紀檢組織負責人是管黨治黨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要將“關鍵少數”尤其是“一把手”作為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的重點,以明責、教育、監督、評價四項舉措精準提升監督效果。加強黨章和黨規黨紀學習教育,督促領導干部扎實履行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嚴格執行與“一把手”談話機制,分級分類、常態化開展監督談話;堅持黨性黨風黨紀一起抓,定期繪制領導班子政治畫像。通過盯住、管好“關鍵少數”,促使其扛起管黨治黨政治責任,發揮好“頭雁效應”,示范帶動“絕大多數”,不斷形成以上率下、全面從嚴的良好氛圍。
推動懲治腐敗與預防教育相統一。懲治和預防是反腐敗的兩個基本要素,紀檢組織要深刻把握好內在統一關系,堅持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運用“全周期管理”理念構建懲治問題、完善制度、加強教育的監督閉環,推動各環節貫通協同,釋放疊加效應。在不敢腐上持續加壓,始終保持零容忍的態度,精準懲治違紀腐敗問題;在不能腐上深化拓展,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加強制度建設、規范工作流程,強化源頭預防。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運用好紀律檢查建議書機制,針對違規違紀多發頻發現象提出建議,推動形成查處案件、查補漏洞的良性循環。在不想腐上鞏固提升,著力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堅持正面引導和反面警示相結合,用好“身邊人身邊事”的活教材,不斷增強拒腐防變能力。抓好廉潔文化建設,重視家風教育,不斷引導黨員領導干部增強黨性修養,管好身邊人。
推動嚴管和厚愛相統一。“管”“愛”并舉,相得益彰。一方面,從嚴是前提,要把嚴的基調、嚴的氛圍、嚴的舉措長期堅持下去,做實做細日常監督,準確規范運用“四種形態”,加大對腐敗問題的查處力度,對不收斂不收手的問題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持續釋放全面從嚴的鮮明信號。另一方面,厚愛是導向,要嚴格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精準區分故意和過失、因私和因公、違規和試錯,準確把握政策邊界,旗幟鮮明鼓勵干部改革創新、擔當作為。要把回訪教育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激勵“跌倒干部”重振信心,勇建新功。
推動嚴格執紀和接受監督相統一。紀檢組織要帶頭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強化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用好深學習、實調研、抓落實工作機制,加強全員培訓,不斷提升紀檢工作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水平,持續深化紀檢體制改革,規范紀檢機構組織設置、人員配置、履職考核、效能評價,不斷提高紀檢干部隊伍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水平。
當前,正處于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關鍵時期,紀檢組織作為企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堅定捍衛者,必須堅持系統謀劃、科學統籌,以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從嚴治企實際成效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中鐵十局集團公司紀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