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受憲法和法律保護。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始終強調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始終將民營經濟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重要位置,一以貫之為民營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已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將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不能變,也不會變”。這既是對民營經濟發展地位的深刻詮釋,更是對新時代新征程上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指引。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民營企業在黨的鼓勵、支持、引導下不斷發展壯大。從“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到“重要組成部分”,從“兩個毫不動搖”到“三個沒有變”,我們黨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日益深化、鼓勵支持引導的舉措不斷加強。當前,一大批民營企業在5G通信、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打破國際壟斷,成為全球產業鏈的“領跑者”,生動詮釋了民營經濟的市場活力與創新能力,同時也印證了黨中央始終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重視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政策方針的前瞻性與科學性,徹底廓清了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關系的認識迷霧,民營經濟與公有制經濟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是共生共榮的統一體。
堅持制度體系的連續性與創新性,夯實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硬基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系統提出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三個平等”原則,奠定了新時代民營經濟制度框架的理論基石;黨的十九大將“兩個毫不動搖”納入基本方略,實現政策主張向制度規范的重大躍升;黨的二十大進一步作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戰略部署,推動制度體系向產權保護、要素配置等深層次領域拓展。特別是2023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31條措施直指市場準入、產權保護等核心問題;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以法律形式把對民營經濟平等對待、平等保護的要求落實下來。政策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同樣體現了“一以貫之”與“與時俱進”的辯證統一。從持續減負松綁到政策紅利不斷激活內生動力,制度體系的不斷優化,讓民營企業從“闖市場”轉向“創生態”、從“單兵突進”升級為“系統作戰”。
堅持親清共融的政商關系與法治保障相統一,高標準打造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軟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親”“清”二字,科學界定了干事與干凈的新型政商關系。“親”體現著黨員干部服務企業的政治擔當,要求以主動作為,建立“企業服務專員”“政企早餐會”等制度化溝通平臺;“清”則彰顯行政運行的法治邊界,通過制定政商交往負面清單,明確紀律紅線。這種辯證統一關系,既破解了“清而不為”的形式主義,又防范了“親而逾矩”的廉政風險,實現了服務效能與行政規范的雙重提升。同時,法治的剛性約束與政策的柔性服務相結合,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合法權益,不僅為親清政商關系提供根本保障,也為民營經濟筑牢“風險隔離墻”。
從“自己人”的定位到“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的期許,從連續政策的支持到創新制度的設計,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視與支持堅定不移。站在新征程的新起點上,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民營經濟政策,民營經濟必將在黨的領導下與時代同行、與國家共進,在大有可為的新時代大顯身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