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做好2025年及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錨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這是我國鄉村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戰略窗口期。
實現量質并重的發展理念,使我國農產品質量有新的突破。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農業大國,辯證地看,農業在長期的傳統發展過程中,雖為小農,但亦自給自足;雖為肩挑手提,但亦生態循環。其精神與科學內核是今天所說的農耕文化、有機農業、生態農業、低碳農業。新質生產力表明,我們可以創造出屬于新時代的我國農業強國的新優勢。這就是要審時度勢,梳理脈絡,辨證施治。從單一追求產量的桎梏中走出來,向更加突出質量的方向轉變;從產量結果導向的單維生產方式中走出來,向全環節生產過程的量質安全轉變;從生物鏈“頂端”需求的單向思維中走出來,向促進生物鏈環共榮共生的大食物觀轉變;從“化學農業”“白色農業”的階段性短期性紅利中走出來,向系統發展增益的生態經濟綜合效益理念轉變;從重索取向索養并重的生產生活方式轉變。以實現糧食安全的“高產高效模式集成推廣”“推進肉牛、奶牛產業紓困,穩定基礎產能”“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使智慧農業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低空技術等現代方法與手段張開新時代的翅膀,加速低碳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的發展,促使經濟社會更加健康發展,同時使廣大城鄉居民享受到其創新發展紅利和生活健康紅利。
實現質效并重的發展理念,促使我國特色農業發展有新的突破。一手抓“飯碗”,一手抓“碎銀幾兩”,這是我國悠久的傳統農業的重要特征之一。從深入社會根基來看,它具有相當的促進社會穩定和生生不息的功能。從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以及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的發展階段來看,使我國豐富多彩的特色農業更富有效益,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經之路。一方面使“森林糧庫”“海洋糧庫”“生物糧庫”更好更多地豐富糧食安全基礎,豐富多樣化食品結構;另一方面是拓展產品空間、加工空間、食品空間、效益空間的廣闊舞臺,也有利于抓牢“飯碗”與多種經營的雙向發力,促進適度規模經營與農民增收的雙向增益。
實現聚焦關鍵與統籌謀劃并重的發展理念,促使鄉村發展紅利與城鄉融合有新的突破。創新高科技、應用融合技術,創新產品、培育新產業,創新經營管理方式、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產業集群聚合、加快城鄉融合發展等生產經營領域的新突破,與“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農村治理的“多格合一”、解決“部分年輕干部在農村基層‘水土不服’”等問題,需要聚焦發力、力求治本、久久為功,以可復制可推廣的“臨床”經驗、預防經驗、創新經驗,突破難題,解開治理之“結”,實現建設農業強國的新突破。
(作者:李云才,系中南大學鄉村振興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專家、湖南省供銷合作總社原一級巡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