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7日至2月28日,人民網開展第24次全國兩會調查。網民投票結果顯示,“民生保障”“正風反腐”“社會治理”三大熱詞備受關注,位列前三。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在此前的23次全國兩會調查中,與民生緊密相關的“社會保障”一詞曾20次躋身十大熱詞之列,今年改為“民生保障”后,其關注熱度位列榜首,折射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國家發展的深層邏輯。熱詞的背后,是對一系列政策舉措轉化為百姓觸手可及幸福生活的期待。
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一個事關國計,一個連著民生,共同指向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基礎養老金提高了,房貸利率下調了,消費品以舊換新提高了生活品質……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024年,全國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運行基本平穩,惠及參保群眾2.38億人次,減少資金墊付1947.25億元,較2023年分別增長了84.70%、26.71%。可以說,搞發展,即謀民生。比如,醫保改革提速,破解群眾看病難、報銷難的問題。這就是心系民生、胸懷萬家的政策舉措,從“痛點”到“突破”的政策深耕,解決事關人們生活品質的“關鍵小事”,體現的正是“擔當”二字,是給民生和經濟社會發展保溫、供熱之措。
不管是浙江義烏通過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還是廣州推進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改造停車設施,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在推動縣域經濟振興與“城市更新”雙輪驅動下,居民生活空間邁向更高品質。再看,“AI助老”“智慧醫療”“冰雪科技進社區”等,以技術創新重塑生活場景。內蒙古烏蘭察布風電光伏基地、青海海南州光伏產業點亮“綠色經濟”,為幸福生活注入可持續動力。這份沉甸甸、熱乎乎的民生清單、幸福賬單,顯示出各項事業中的“民生含量”持續提高。這些都說明,我們要將政策熱點轉化為百姓的幸福起點,才能真正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沒有盡頭,改善民生的工作永無窮期,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兩會需要來自各個領域的好聲音,不能忽視任何一個社會群體,特別是來自基層的聲音。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的關鍵之年。各級黨員干部要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托兩會“熱點”,以“有解思維”算好民心“大賬”,一件接著一件抓,抓一件成一件,讓美好生活夢想不斷照進現實。(作者:唐代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