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哲(天津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社會科學院基地研究員)
去年2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天津時提出“四個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在推動文化傳承發展上善作善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展現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氣質,是傳承發展城市文化、培育滋養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天津要深入發掘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歷史文化遺產和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市場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深刻內涵的文化品牌,進一步彰顯天津的現代化新風貌。
中國共產黨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黨,從成立之日起始終積極推動文化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進入關鍵時期,文化正日益成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強大支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健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根本保證。必須旗幟鮮明堅持黨性原則,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抓方向,改作風,壯隊伍,聚人才,強基層,以全面從嚴治黨新成效激發推動文化傳承發展新作為,擔負起新時代文化使命。
一、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理論意蘊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提出共產主義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形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未來新社會通過社會化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生產力的提高,“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列寧指出,共產主義社會將“教育、訓練和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和受到全面訓練的人,即會做一切工作的人”。全面發展蘊含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在文化進步中彰顯制度的優越性。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從現在起,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提出,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時刻存在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我們需要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同時需要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
增強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又提出“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題性”。統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因此,需要增進對文化價值、文化發展道路、文化制度的自信,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站在時代前沿,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持續豐富精神文化產品,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
二、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實踐要求
堅持以文化人,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凝聚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自覺、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進步的力量;價值先進、思想解放,是一個社會活力的來源。”以文化人,就是要抓好文化建設這一塑造心靈的工程,充分發揮文化引領方向、浸潤心靈、涵養道德、塑造風尚的功能和作用。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推進理論創新的“魂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底蘊,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推進理論創新的“根脈”。要堅守“魂脈”和“根脈”,持續抓好理論武裝,學而時習之、學而深悟之、學而篤行之,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入魂,以思想高度統一確保政治統一、行動統一。天津是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積淀了深厚的紅色底蘊。進一步落實《天津市紅色資源保護與傳承條例》,有效發揮紅色資源保護與傳承聯席會議制度等作用,不斷提升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水平,更好地用好用活紅色資源。進一步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的陣地作用,持續深化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打造學雷鋒“志愿之城”,提升全域創建文明城市工作水平。廣泛宣傳《天津市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條例》《天津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持續開展“爭做文明有禮天津人”活動。
堅持以文惠民,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以文惠民,彰顯了我們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使命,既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文化建設中的具體體現,也是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的重要方面。社會主義文化歸根到底是人民的文化,人民性是其本質屬性。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必須牢牢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通過文化建設造福廣大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天津時,明確要求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貫徹落實好這一重要要求,應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持續提升優質公共文化資源和服務供給水平,優化文化惠民卡發行,持續開展理論直通車、學者下基層、文化進萬家、文藝輕騎兵等活動,為基層群眾提供更為便捷的文化服務。大力支持群眾性文化、娛樂、體育、休閑活動和文藝作品創作展演等,借鑒“2025京津冀迎新春系列文旅活動”成功經驗,開展更多符合現代生活特點的文化活動。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讓群眾便捷享受優質文化服務。把群眾的火熱生活作為開展文化工作的源頭活水,提升文化作品質量,打造津派文藝精品力作。
堅持以文潤城,彰顯天津城市特色、韻味和現代化新風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韻味的城市,要保護和利用好歷史文化街區,使其在現代化大都市建設中綻放異彩。” 天津有著萬年人文史、千年文明史、六百年建城史,擁有眾多的歷史建筑和歷史文化街區。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要完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制,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做到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相得益彰,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讓優秀歷史文化“活”在當下、服務當代。加強對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建筑、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各類文物的系統性保護,持續釋放五大道、意式風情區等的獨特魅力,在推陳出新中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辦好天津音樂節、海河戲劇節、天津相聲節、百花文學獎等系列品牌文化活動,做好“文化+”這篇大文章。依托夏季達沃斯論壇、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等重大展會,用好天津茱莉亞學院等平臺,深挖資源,加強文化交流,講好中國故事、天津故事。
堅持以文興業,充分賦能高質量發展。文化與經濟之間存在交融互動、融合發展的內在聯系。推動兩者相互促進,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依托中華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各類文化資源,盤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質量,在不斷彰顯津派文化韻味的同時,發展具有特色優勢、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品牌、產品,促進文化與企業“雙向奔赴”。打好海河牌,用好洋樓景,念好山海經,打造富有文化內涵的高品質消費環境和體驗。天津集山、海、河、湖、濕地、溫泉等于一體,自然資源豐富、品類齊全;歷史悠久,人文資源同樣豐富。推動歷史文化遺產、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市民休閑娛樂空間、商貿綜合體等串珠成鏈、連線成片,提升“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服務水平與游客評價,實現文旅商貿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不斷推出吸引力強、參與度高、沉浸體驗感足、用戶黏性大的消費場景和文化產品,依托跨境旅游、人文旅游、研學游等項目,加快建設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深入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積極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新路徑,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在推動產業創新、引導產業集聚、深化產業融合中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宣傳思想工作僅靠宣傳思想部門是不夠的,必須全黨動手。”在推動文化傳承發展上善作善成,需要運用系統思維,統籌協調,形成強大工作合力,既要解決好當前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又要著眼長遠,研究文化建設的規律,把握文化發展趨勢,搶占先機,贏得主動。社科理論工作者要立時代之潮頭、發思想之先聲,努力為推動文化傳承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