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澎湃,盛會啟幕。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
近期,無論是春晚舞臺上人形機器人的“賽博秧歌”,還是全國各地無人機繪就的“賽博煙花”……新時代的中國“科技山水畫”如夢似幻。本次兩會,“未來產業”引發代表委員廣泛熱議,他們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建言獻策。
科技水平的巨大進步,離不開“人才森林”的繁茂,始于創新種子的破土。參加“嫦娥五號”任務的青年人才平均年齡32.5歲,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體設計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中國天眼FAST研發團隊平均年齡30歲……新一代高科技人才正挑起中國科技事業進步大梁。這些朝氣勃勃的年輕人,展現了我國科技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光明未來。面向未來十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們仍需繼續強化通識教育、拓寬選才視野、聚合人才團隊,讓更多敢于創新、勇于開拓的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持續夯實人才培養這一未來產業的根基。
放眼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中國既是倡導者,更是實踐者。從國家航天局在海南文昌設立遙感數據中心,到上海進博會展示腦機接口技術,再到DeepSeek開源多個代碼庫……我們堅定走以開放合作促科技進步、以創新成果共享促共同發展之路。未來,我們仍需堅持全球視野,加強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精準引進全球“高精尖缺”人才,用科技合作引領世界科技發展,在開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作者:王芝龍)
